第10章 十年培育的成果
半串吊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0章 十年培育的成果,大明:捡到太孙,我教出千古一帝,半串吊子,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10章 十年培育的成果
说到底,曹玮那利用巨大孔明灯让人飞上天的构想原理并不复杂。
也不像是那些繁杂难以理解的公式理论,或者是人们见都没见过的东西,类似于发电机、蒸汽机。
毕竟,人们都已经见过了孔明灯。
既然可以带着蜡烛飞上天,只要孔明灯足够大,为何不能带着人飞上天?
这个想法只是从来没人提出来过。
当被提出来之后,人们自然是会进行联想的。
朱元璋也是如此,他敏锐的开始思考,如果真能造出巨大的孔明灯带人飞上天,究竟有着什么意义?
他大半生都在沙场上度过,第一时间想的也是军事用途。
俗话说站的高,看得远。
如果一个人到达足够的高度,就和登山一般,能将下方所有景象尽收眼底。
朱元璋站在他们中央,听着耳边的悼文,看着眼前的棺椁,心中不由得悲凉。
翌日。
一亩地小麦,稀松平常就能产个七八百斤,近千斤。
太子下葬,规模自然是宏大非常的。
应该是悼文。
如果是在战场上对阵之时,派人顺着造出来的巨大孔明灯扶摇而上。
英儿那孩子既已恢复了记忆,多半也会来送自己父亲最后一程……
百官分为两列,立在两侧,低头肃穆。
若是一些培育出来的高产种子,一亩地甚至能接近两千斤!
但这五十斤得成果,如果让朱元璋得知,指不定会震惊成什么样子。
曹英扭过头,用红着的眼睛望了他一眼,点点头,示意自己无碍。
这是因为曹玮在这十年间,一直在进行择优育种,他想要以这种方法培育出产量更高一些的小麦。
靠着这一点先机,就有很大可能决定或增加这场战斗的胜负概率!
仪仗队的所有人员,皆身着素衣,远远看去,就像是一条白色的长龙,平添几分萧瑟之气。
朱元璋混浊而苍老的双眸,似乎猛然明亮了许多。
一亩地多产五十斤,那如果大明全国的土地,每亩产量都多上五十斤呢?
曹玮父子依靠着自己身体素质过硬,一路过关斩将的硬挤到了前方。
而曹玮这十年择优培育进行下来,那三亩地的产量还要再稍微高上那么一点。
回到家中,曹英已经在焦急的等待。
而应天周边,或者再靠南一些,不说水稻,单论麦子,一亩地普遍要比北方高出个十几二十斤左右,能到三百斤出头。
此时他们距离东陵场中央的百官们大概有一里的距离,看的很不真切。
曹玮注意到,自己的儿子曹英,在哀乐响起的一瞬间,身子轻微一颤,就红了眼睛。
除了皇室人员和朝中百官,应天府的百姓也可以自行前去追悼。
其他人从未注意过,曹玮那连在一起的三亩地麦子,要比其他的田地里麦子长势好上一些。
朱元璋孤身一人,行走在队伍的最前方,虽然身形略显佝偻,但步伐坚定!
那般模样,就好像是在为他的嫡长子引路一般。
他不断摩挲着手指,“这个曹玮……有意思,真是有点儿意思……这法子他是怎么想出来的?”
朱元璋这才感到一阵疲乏扑了上来,打了个哈欠,点了点头,随后起身出了御书房,往乾清宫的方向而去。
因为南京靠南,气候较暖,又加上周边水利条件充足,所以产量较之中原腹地,或者以北地区都要高上一些。
他抬手拍了拍曹英的肩膀。
此时,送葬队伍终于在东陵的主干道尽头出现。
明天,就是太子下葬的日子。
转了一圈之后,没有发现什么异常,小麦的长势很好。
在东陵的宫殿门口,似乎有人在大声朗读着什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