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洪武三十一年,钱塘于家
两广总督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23章 洪武三十一年,钱塘于家,长生:我在大明被徐达捡回家,两广总督,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偏殿,老朱看着杨轩。
也不知道该怎么形容此刻的心情。
本以为杨轩前面说的办法已经够好了,没想到他又给了自己一个惊喜。
见老朱只看着自己不说话,杨轩以为老朱让自己继续说。
他在心里组织了一下措辞,便道:“陛下,若此项政策实施下去,那么对于平衡南北方的文道差距,具有极大的作用。”
“因为每个省份固定的录取名额,像江浙等地的科举大省,竞争难度,将会直线上升。”
“如此一来,很多人南迁之人将会想办法将户籍迁回北方。”
“针对此种行为,我们也可以颁布相应的政策。”
“比如,三代以内南迁的,可以迁回北方。”
“因为南迁时间短,他们的乡土之情还是很深的。”
“若是三代以上,恐怕乡土之情已经很淡了,最近一两代,已然成为了土生土长的南方人。”
说完,杨轩停了下来,静静等待着老朱的评价。
过了好一会儿,老朱一拍大腿,大声叫好。
“杨轩,咱果然没看错你。”
随后,老朱又和杨轩就科举的一些政策进行了商讨。
…
次日,老朱颁布了进行恩科北场的圣旨。
圣旨到达北方各省之后,当地官员出钱出力,就算是绑也要把本省的学子给送到京城参加恩科。
他们可是知道此次恩科老朱有多生气,谁也不敢在这个节骨眼上给老朱上眼药。
而在京城,恩科北场的圣旨一出,群情激奋的北方学子很快就被安抚了下来。
他们纷纷表示,上次只是没有发挥好,等到恩科北场,就让众人看看他们的实力。
对此,南方学子只是不屑一笑,丝毫没有将他们的豪言壮语放在心中。
…
武英殿。
老朱召见了刘三吾,杨轩也早已在这里等着了。
“臣刘三吾参见陛下!”
“平身!”
“谢陛下!”
“此次恩科,你给咱搞成了这个样子。”
“按理说咱应该治你的罪的。”
“但是,咱现在给你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老朱开口道。
“请,陛下示下!”刘三吾道。
“咱准备任命你为主审官,编纂科举的教材。”
“此次恩科,咱算是看明白了,南北学子,差距巨大,和教材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咱准备统一教材。”
“杨轩,你给他好好说一下。”老朱又看向杨轩。
“是。”杨轩拱了拱手,然后将编纂科举教材的要求细细说了出来。
同时还给刘三吾举例了标点符号的应用方法,以及每个符号都代表什么意思。
听完杨轩的解释,刘三吾激动不已,当即拜倒在地。
“陛下,此事一旦完成,必将成为一项重大创新。”
“今后参加科举的学子,也必将感念于陛下。”
“哼,少说这些没用的话,咱只给你一年时间。”
“一年之后,咱要将新的教材发行天下。”
“三年之后的科举,要保证每一名学子都有新教材。”
老朱道。
“臣领命!”
“下去吧!”
“臣告退!”
“杨轩,你带着允炆,好好监督他们的进度。”
“是。”
事情就这样安排了下去。
刘三吾也开始广发英雄帖,召集各地有名望的大儒。
编纂新的科举教材,这不是他一人能做得到的。
必须找帮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