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佐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东地中海之梦 第52章 朝野“野”了-下,宋战世界史,著作佐郎,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因此那个年轻书生还是好奇地问道:“照这么说来,我们完全有可能看到秦皇汉武。”
“有可能,什么意思呢?要是碰上蛮横的秦军,我们有多少胜算吗?”
年轻书生瞥了一眼这个江湖骗子,眼神里充满了不屑和嘲弄,但他似乎担心被别人误解,继而故作感叹的说道:“要是碰上盛唐时期的军队,恐怕会更麻烦吧。”
当啷啷几声碗碟落桌的声音响起,那桌衙门里的拆一门终于吃好了,也结账走人了,这边的讨论声似乎终于可以大一些了,但却没有人在说话。
之所以会突然变得静谧起来,主要是因为类似的问题,他们之前就已经讨论过很多次了,关于光幕的神奇之处,大多数普通的百姓都联想到了神仙法术,但对于这些法术的惊奇,仅仅只持续了一段时间。
虽然有些无知的家伙跑去找一些神仙道士们拜师学艺,但大多数百姓们还是很快看到了光幕可能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改变。
那些改变肯定不是和神仙们一起腾云驾雾有多自在,而是很有可能像李宁的多方部署一样,为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贸易利润。
朝廷对他们讨论神神鬼鬼的事情本来就不满,因此这一时期专门有很多禁令出现在大街小巷里,虽然被很多不识字的人无视,但到另外一些法令发出之后,他们很快趋之若鹜的冲向了另外一群人的家里。
有趣的是这些人并不是什么神仙道士,而是一些精细的手艺人它们或是闻名周边,或是成为一代巨匠,总之,最近成为了他们收徒最为忙碌的时代。
原因异常简单,朝廷在李宁的建议下已经开始大力发展手工业,准备好好的用各种疯狂的产品冲击一下脆弱的希腊市场。
虽然有很多人至今连希腊和马其顿之间的关系都没有搞明白,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赚钱的心思向这个方向流淌。
而那些神仙道士们的招数显然不在李宁的考量之内,由于他对光幕的严格把关早已传入民间因此没有人认为神仙能够轻易的通过签证和护照考试,所以,他们能做的就是学一份手艺,看看能不能为自家多捞几个钱。
既然有这么多的人参与到你光幕相关的贸易当中去,那么对于光幕的性质,大家也就潜移默化的记在了心里,所以很早的时候他们就在担心,如果比大宋更加强大的军队出现在自己面前,那又该如何是好,毕竟宋朝的军队已经吃过败仗了,所以。没有人能够阻止他们的村民们,担心敌军冲过那道缺乏防守的光幕,杀到自己家里来。
所以宋朝的乡野与城镇之中,最近的气氛都有些诡异。原因其实就蕴藏在这其中。对于赚钱的狂热,以及对威胁的恐惧交织在一起,怎能不让人感到对未来的不安?
在这种不稳定的情绪之下,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宋朝人的,幸福感原本即将到来的仁宗盛世,也因此而蒙上了一层不确定。
但他们还不知道的是,上天已经提前为他们的不安送来了补偿,李宁的出现。将会见二连三的为他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而最近的一次惊喜,其实此时已经出现,只见一个明朝称之为店小二,宋朝还叫做茶博士的家伙,风风火火跑进了这间茶楼,冲着在座的各位急吼吼的喊道。
“各位邻里街坊,出大事了,光幕司准备成立在京科研局,准备招募大量工匠和学徒,家里有条件的,赶紧去报名啊,听说待遇几乎是市价的两倍。”
登时,整个茶楼都沸腾起来。他们没想到李宁的手笔竟然是如此大方。
看到好处的汴京市民们,很快都跑出去报名去了,但也有些个聪明人家,立刻找到了自称是李宁表弟的繁用,希望他能够帮忙牵线搭桥,让自家组织也能混进光幕司里谋个一官半职。
繁用当然不敢答应,万一被发现他骗人,那还不得被吃了,因此他只好推脱起来,好在借口还是不难找的,一句我家表兄还没有通告我此事,我岂能擅作主张就把许多人都给轰走了。
门外里,几个皇城司的密探将这一切收入眼底,心中骂上一句,这小子还算知道好歹,便也悄无声息的离开了。
路上他们还把刚才吃酒的那一桌公人狠狠的瞪了一顿,如今的皇城寺还不像王安石变法期间那么嚣张,因此他们刚才只能看着别人吃,自己不好轻易露面。但那些公人是不怕他们的,因此两伙儿险些打了起来。
这一现象,又被遍及汴京城当中的潜火铺官兵们看到了,当即就有不少人发出了笑声。
笑声引来了军巡院的注意,于是又一帮特务机构的耳朵变得不清闲了。
于是。当繁用的各种说辞出现在赵祯书房的时候,几乎全汴京的情报系统都已经对此有所耳闻。
而他们的长官们更是已经被堆积如山的各类情报弄得焦头烂额。
近期,关于光幕司的各种争论,早就已经在朝野上下闹得沸沸扬扬,朝廷中在争论该不该设立这样一个衙门。而坊间民间争论的都是他能够为大家带来什么。有趣的是随着方尖争论的进行,朝廷上的争论也慢慢的开始了变化,许多人开始站到李宁一边,主张应该利用光幕,为大众的百姓们多带去一些利益。
甚至就连范仲淹也开始上书积极为李宁鼓吹,导致一部分为他马首是瞻的士林成员。纷纷加入李宁集团,一下子减轻了蔡齐方面的舆论压力。
就连皇帝也觉得自己的生活好过了许多。因为他是一开始就选择支持李宁的。
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刚刚亲政没几年的皇帝,竟然做出了这样明智的选择。
但只有他知道,李宁所做的这一切,十分有利于处理他所面临的某种趋势,虽然这种趋势亘古未见,似乎是老天在刻意刁难他,但如果有人能够把这种刁难转化成对老百姓的好处,那他作为皇帝自然是喜闻乐见的。
而且光幕司在京科研局的成立,按李宁的话来说,是将军工和民生经济联系到了一起。
皇帝不管那些大道理,他只要自己的国家能够国泰民安,国泰就需要军工,民安就需要经济。
是的,经济这个词儿,如今已经成了皇帝的新宠。甚至他成为了李宁书信当中很多新奇词语的坚定推广者,在朝堂上甚至不顾一些老派御史的反对,坚定不移的要求陈寮们将这些词语规范地用在奏书当中。
只是他也没有注意到的是,正是这种来自于皇帝和民间的不断努力,让士大夫们终于坚定了最后的信心,将光幕司的争论彻底转向了如何为民谋福的技术性讨论。
由此,朝野上下的争论内容终于变得一致,朴素的思想开始在所有人的心中发酵。有一些之乎者也的东西,在这一过程当中被悄无声息的放弃,而大家也终于重新找到了实事求是的某些逻辑。
李宁不知道的是,皇宋能做到这一步有多么不易,但他知道的是,皇宋一旦有做到这一步将会有多么强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