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天提示您:看后求收藏(103 明亡原因之一,崇祯窃听系统,叫天,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在这个时代,因为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改革,朝廷所收税全部折合成银子,包括劳役都可以折合成银子来衡量。由此,银子成为了通用货币。不过在老百姓具体的日常买卖中,还多是以铜钱为主。
但是铜钱种类非常地多,有官府铸造的,也有私人暗地里铸造的;有不同时期皇帝铸造的等等。这些铜钱,哪怕是官府铸造的,成色都不一样,也就是含铜量不一样,由此形成了市面上复杂的铜钱种类。而不同的铜钱种类,购买力其实是不一样的。这对于老百姓日常买卖来说,具有很大的不方便性。
至于银子,一般用在税银,还有商业买卖中比较大宗的交易中。而且银子也和实物货币一样,存在不可避免地成色问题,同样和铜钱一般,存在使用的不方便性,甚至更甚,还要专门的剪子和秤来衡量重量从而确定其价值。
另外,崇祯皇帝记得,从后世总结地一份论文中,说大明朝亡于白银,亡于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一般来说,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资总量的丰富,对应的货币必须要增加。就比如,货物增加了十份,那么货币也要增加为十块,如此才能对应一块货币买一份货物,保持正常的兑换关系。
可要是货币没有相应增加的话,那一块货币就等于买十分货物(这个买也可以理解为对应关系),相当于货币的价值其实提高了十倍,这是有问题的,就是货币增值。
而明末就存在这种货币增值问题!
因为大明的银矿,甚至包括铜矿全都稀少,而大明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其实已经相当繁荣,社会上的货物总量已经较开国之初增加了很多倍。
原本的时候,大明通过对外贸易,货物输出给欧洲各国还有倭国等国,换来了很多白银。可以说,当时全世界的白银都在流入大明,使得大明的货币还勉强跟上货物的增加,并没有让货物和货币发生严重失调的现象。
可是到了大明末期的时候,倭国开始闭关锁国,禁止和外部交易,就减少了白银的流出。而欧洲开始了三十年战争,各国之间开始打得你死我活,军费激增,因此都限制了白银外流。
这两种原因之下,流入大明的白银就急剧减少,顿时就引起了大明货物和白银的比例失调。
另外,还有传统的原因,就是大明官绅,包括普通百姓喜欢把赚来地银子都藏在地窖里,并不用在市面上的流通。因此就更是加剧了货物和白银比例的失衡。至于地区间地白银数量的失衡,比如江南白银多,西北白银少这种就更不用说了。
如此一来,一个严重的问题就产生了。
举个例子,朝廷规定一亩地收税一两银子。以前的时候,农民卖掉一半的粮食就能兑换一两银子,然后交税,自己还能留下一半的粮食。可是如今,因为货物和银子的比例严重失调,农民卖掉一半的粮食根本就不能兑换到一两银子,那就只能继续卖粮食来凑够交税的银子。
于是,就悲剧了。
货物和银子比例失调越厉害的地方,也就是银子越稀缺的地方,农民有可能把所有粮食卖了都不够交税的一两银子。那接下来,要么卖其他东西来凑,然后自己还饿肚子,要么不种田,逃离家乡来逃避田赋。不管是那种方式,都会造成社会地动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