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一生被贬的苏轼!
大鹏两日同风起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31章 一生被贬的苏轼!,大明超时空公司,总裁朱元璋!,大鹏两日同风起,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赵顼也有些好奇。</p>
他现在对苏轼苏辙没有太多了解。</p>
“萧先生,这是何意?”</p>
“苏轼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被贬,但他弟弟苏辙官职越来越高,才能让他被贬又活着回京。”萧然先简单的一句话描述的两人的不同。</p>
随即,萧然又继续说道,“先说苏轼。”</p>
“苏轼生性放达,好友遍布五湖四海,更是喜欢美食。嘉祐元年,苏轼和苏辙首次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轼得了个第二名,苏澈五甲。苏轼的文章在欧阳修称赞下声名大噪,正当父子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只好随父回乡奔丧。”</p>
“等到守丧期满,三苏重返汴京,苏轼和苏洵皆得官职。嘉祐六年,在欧阳修的推荐下,苏轼兄弟参加名为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的制科考试。苏轼的对策被评为第三等,被称为百年第一,朝廷授与苏轼新官职。”</p>
“随后,宋英宗治平三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p>
“熙宁四年,苏轼上书指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愤怒不已,暗中让御史谢景温说苏轼的过失,苏轼自请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p>
“后年几年,苏轼一直在调任。到了王安石变法失败后,苏轼任徐州知州。当时黄河泛滥,出现洪灾,苏轼带领士兵们修筑东南长堤,派官吏分别堵塞缺口,最终保全了徐州城。事后又请求征调明年夫役增筑徐州旧城,修建木质护岸,以防再次出现洪水。”</p>
赵匡胤问道,“他既是可用之人,为何频频被贬?”</p>
能在洪水中力挽狂澜,一心为民,苏轼确实可用。</p>
萧然似笑非笑的看向赵顼,“苏轼说话比较犀利,在朝堂上时常能怼人,包括皇帝也不会放过。要不是有苏澈,恐怕早就被砍了脑袋。”</p>
一时间,赵匡胤和赵顼都沉默了。</p>
指着自己鼻子骂的大臣,他们哪里会看重。</p>
李世民对此倒是有些自傲,“朝中大臣的言语犀利,朕可不会过多计较。”</p>
萧然看过去,记得曾有几次听过李世民气得砸东西。</p>
“萧先生继续说吧。”觉得面皮挂不住,赵匡胤催促。</p>
“元丰二年四月,苏轼调任湖州知州,写下《湖州谢上表》,这本来是例行公事,但苏轼笔端常带感情,再加上点个人色彩,其中有着几句话被新党利用。”</p>
李世民不悦,“什么话还能被别人利用?”</p>
“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等等。”</p>
“这些话被新党指责,说苏轼愚弄讽刺朝廷,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宣称苏轼死有余辜。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因此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逮捕押送回京,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件事是北宋时期有名的案子,乌台诗案。”</p>
此刻,王安石也忍不住说话,“苏轼此人性情乖张,哪怕说话不中听,也不至于死罪。”</p>
“几句话都能被曲解至此,朕看你这朝中百官简直不堪大用。”李世民说起来十分嫌弃。</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