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壁是常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三百六十二 建立声望,大宋炮灰逆袭录,碰壁是常事,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随着皇帝身体完全恢复,陕西的边境却反常地越来越不安宁,陕西和朝中大臣纷纷上书说陕西的事情非李不弃不可,请求皇帝派李不弃宣抚陕西。皇帝没有办法,也问了李不弃的意向,但是李不弃却以驻守广南五年,未曾尽孝为由,要辞官在家伺候父母,还推荐了郭奎、景泰等人。</p>
在大宋孝道大于天,经常有官员以侍奉父母为由要求改换任职地域的,因此李不弃这个要求并没有什么问题。就连皇帝都不好意思了,当初李不弃可是二话没说快马加鞭就去了广南,才不到三十的年纪,四年多时间身边连个女人都没有,这刚一回来就把人家派到陕西去,还不知道要几年回来,确实有些不近人情。</p>
以前李不弃去河北、去广南都是二话不说,摩拳擦掌地就去了,这次一反常态推三阻四难免让一些满怀心事的人想多了。李不弃也是坚持不去陕西,有些人越着急,最后还是枢密副使韩琦提议让李不弃带着家人去陕西赴任。这绝对是严重违反大宋祖制的,但是宰相等人竟然都同意了,而且对李不弃的人品打包票啊。几个跳出来的台谏官员成不了气候,最后皇帝真的破例让李不弃把全家搬到京兆府去。</p>
带家属上任的要求满足之后,李不弃又得寸进尺,写了厚厚的一本奏章,要求在陕西施行地方预算制、地方与朝廷分税制,另外还要求陕西军队统一指挥、办民兵、奖励工商、从山区移民,最过分的是要求把原属河东路的黄河以西的地区全部划归陕西永兴军路。他提出这么多要求,在别人看来明显就是不想去陕西。不过那么多人急着把他踢到陕西去呢,哪里由得了他?</p>
预算制和地方与朝廷分税制已经在广南初步推开,显露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所以赵祯虽然多少有些疑虑,但是在文彦博等人的劝说下还是同意了。</p>
大宋官家因为担心有人造反,最忌讳的就是军队统一指挥,但是对这个问题早有好多人提出来——比如范仲淹、欧阳修、明镐——早就是老生常谈,李不弃提出来也不算突兀,只不过是算是大宋朝臣中第一个敢给自己要权的罢了。可是这也能解释成李不弃怕出了岔子,损了名将的名声,因此朝中重臣们竟然大多倾向于支持李不弃的要求。不过这也算是对大宋祖制的一大改变,因此在朝堂上争论一段时间是肯定的。</p>
就在此时,三皇子赵盛突然正儿八经上了一道本章震惊了整个朝廷。赵盛在本章中不但要求为父分忧,去陕西镇守边疆,还提出赵家宗室不应什么事不做就享受高官厚禄,应该让赵家宗室出来做事,自食其力,也好发挥赵氏子孙的才能,减轻百姓压力。</p>
这份奏章真的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就如李不弃所料的那样让朝廷分成了完全对立的两派狠掐了起来。</p>
庆历之前,改革吞噬大宋财政的“冗官、冗兵、冗费”就成了众望所归,但是对于“冗官”这一项,其实占大头的却赵家那些养在深宅大院的子孙。这些人无寸功于国家,却人人头上都顶着好大的官衔,一个人的俸禄就顶几个几十个普通官员。只是这事涉及到皇家,就算范仲淹、欧阳修也不敢明说,只能笼统称之为“冗官”而已。</p>
所有人都不敢提此事,皇帝怕担了坏名声也不敢触及,这事儿眼看着就没有解决的可能。但是现在这位三皇子竟然提出来了,朝中那些老狐狸自然看出这就是个解决难题千载难遇的契机,那些朝思暮想解决“冗官”问题的有识之士如何能放过这个机会呢?立刻,就出现了很多附和赵盛的奏章,富弼、庞籍、司马光等人都在此列。</p>
反对赵盛提议的人也很多,比如文彦博、韩琦。李不弃就听说富弼私下质问韩琦为何反对赵盛的提议,韩琦说如果支持赵家宗室出来做事,那就没有理由不让赵盛做官掌权。言下之意,这就是成就赵盛啊。</p>
是啊,在老百姓看来,赵盛在这个立储的关键时刻自请去陕西戍边,为父分忧,先占了个“孝子”的名分,请求自食其力减轻百姓负担,又有了“贤德”的名声,赵盛这声望是初步建立起来了。若让赵盛再在李不弃帮助下建立些功勋,那么他的名声更是会涨一大节,韩琦他们炒作陕西危急岂不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