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烁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27章 夺取大桥,帝国争霸,闪烁,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激战一直持续到10点过后。</p>
最先赶到的并不是第17装甲师派出的第二支空中突击部队,也不是在幼发拉底河南岸推进的第17313机步营,更加不是第171装甲旅与第177机步旅,而是第7装甲师派出,从努海卜赶过来的步兵连。</p>
这场战斗充分的说明了一个问题:伊拉克军队的士气还没有衰落到一触即溃的程度。</p>
在希纳菲耶的下游方向,伊拉克军队其实早有准备。</p>
根据战俘交代,联军在塞马沃强渡幼发拉底河之后,守为希纳菲耶的哈瓦尼少将就抽调了几个步兵营,在下游北岸梯次设防。为了避免被联军发现,这些部队都是在夜间行动,而且在到达防区之后立即分散部署。</p>
关键还有,全都是步兵部队。</p>
虽然缺乏主战装备,特别是坦克战车,步兵部队的战斗力并不强,但是相对的,步兵部队的隐蔽性非常强。</p>
就算是暴露了也未必会遭到打击。</p>
联军的技术手段再厉害,也没办法分辨成群出动的士兵与结队逃亡的难民。</p>
再说,打了8年的两伊战争,至少有50万支枪械流落到了民间,而且主要就分散在巴格X以南地区。</p>
在攻打巴士X的战斗中就遇到了很多武装平民。</p>
关键还有,波沙湾战争还没有发展到向难民开火的地步。</p>
此外就是,在进入部署状态之后,这些部队的官兵很少外出活动,大部分时候都藏在建筑物里面。</p>
结果就是,直到进军希纳菲耶的战斗打响,联军都没有发现这些秘密部署在幼发拉底河北岸的伊拉克军队。</p>
在第一支空中突击部队受挫之后,联军司令部与第17装甲师都没有提高警惕。</p>
当时,包括付卫民在内,都认为那不过是在之前的战斗中被击溃,流散在幼发拉底河北岸的溃败部队。</p>
等第二支空中突击部队再次遭到阻击,第17装甲师的付卫民少将才意识到了麻烦,随后就下令放弃突击。</p>
此时,已经是7点过了。</p>
虽然第17装甲师有几支预备队,而且早就做好了战斗准备,随时能出动,但是面对复杂的战场情况,就算基层部队的官兵勇往直前,付卫民也不会让自己的部下去送死,更别说是毫无意义的牺牲。</p>
以当时的情况,哪怕第17装甲师派出第三支空中突击部队,也无法赶到希纳菲耶。</p>
在幼发拉底河南岸,第17313机步营也遇到了麻烦。</p>
挡住第17313机步营前进步伐的并不是伊拉克军队,而是成片的雷区!</p>
因为知道守不住幼发拉底河大桥,所以在做部署的时候,哈瓦尼少将没在南岸部署防御部队,而是使用数万枚地雷,沿着南岸公路布设了10多个雷场,其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是反装甲地雷。</p>
要说的话,伊拉克军队最不缺的就是地雷!</p>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数据,在两伊战争期间,交战双方用掉的地雷都朝过了100万枚!</p>
现在,伊拉克南部与波伊国低地省的边境地区都是生命禁区,埋设了数十万枚地雷。</p>
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耗费数亿金元,进口了大量地雷。</p>
此外,还自行生产了更多的地雷。</p>
进口的主要是伊拉克没办法生产的反装甲地雷,以即用在子母弹、以即通过火箭布撒的小型地雷。</p>
至于自行生产,其实是改装,而且多数由前线作战部队操刀。</p>
最常见的,就是给炮弹装上压发或着拉发引信,然后由工兵埋设,通常用在交通要道或者是阵地前沿。</p>
因为容易改装,埋设也非常简单,对炮弹没有要求,从203毫米大口径榴弹到60毫米迫击炮炮弹都可以,所以这些改装地雷在战场上的应用非常广泛,也就没办法统计出准确的数量。</p>
正是如此,没有人知道伊拉克军队手里有多少地雷。</p>
当然,地雷的威力绝对不容小觑。</p>
在两伊战争中,地雷导致的伤亡达到了30万,仅次于炮击!</p>
反人员地雷就不多说了,不管是谁踩上去,就算没有被炸死,下半辈子也只能在轮椅上度过。</p>
关键是反装甲地雷。</p>
按照军情局提供的资料,侯赛因当局在两伊战争的8年当中,分多个批次,从迢曼帝国与西骆沙采购了大约30万枚反装甲地雷,而且在战争结束之前只用掉了三成,其余20余万枚全都储存了起来。</p>
这些反装甲地雷全是大杀器!</p>
不要忘了,迢曼帝国与西骆沙要直接面对东方集团,哪怕一直保持着进攻势头,也不敢指望能够彻底打败梁夏帝国,最后肯定得由攻转守,也就得在战略防御阶段顶住东方集团的钢铁洪流。</p>
关键就是,西陆集团肯定是在无法继续进攻的情况之下,才会放弃主动权。</p>
也就是说,在战略防御阶段,西路集团的装甲力量必然所剩无几,不会指望依靠装甲部队来守住战线。</p>
说得直接一点,也就是山穷水尽。</p>
那么,如何才能在山穷水尽的情况下,守住战线呢?</p>
就是地雷!</p>
正是如此,西路集团一直很重视地雷,特别是用来对付坦克的反装甲地雷。</p>
因为战术需求不同,所以迢曼帝国与西骆沙在发展反装甲地雷的时候,选了两条截然不同的技术线路。</p>
迢曼帝国的反装甲地雷,更注重部署性能,战术使用更灵活。比如由“狂风”战斗机搭载的MW-1航空布撒器,能装填上百枚反装甲地雷,而一架“狂风”IDS能在机腹重载点上挂载两具。只需出动一个小队的4架“狂风”IDS,就能在一条宽达10千米的防线正面布设反装甲雷区。</p>
为了提高地雷的战术灵活性,迢曼帝国还研制了反装甲与反人员两用地雷。</p>
因为需要通过制造破片来达到杀伤人员的效果,同时得降低质量提高撒布密度,所以这类两用地雷的反装甲效果并不是很好,一般只能够用来对付步兵战车这类轻型目标,对坦克的威胁不太大。</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