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说话的包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二十章 揪心的遗憾,仙迹天下,会说话的包子,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及时雨宋江,宋公明哥哥,我称他为及时送,因为他给对手送了七十多个人头,还都不是送的自己的。</p>

喜欢梁山好汉的读者,读水浒都恨宋江,喜欢水浒传这本书的读者,读水浒都喜欢宋江。</p>

为什么,因为他想的远。</p>

其实,我是不喜欢宋江的,所谓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在我看来,梁山好汉108人,半数都是死在宋江的投降主义的淫威下的。</p>

这个及时雨宋江,除了送人头以外,简直什么都不会,刚费力的把高俅抓住,他带头就投降了。根本没有大哥风范。</p>

抛开晁盖晁天王不说,梁山上有很多人也可以当着头一把金交椅,比如卢俊义。</p>

在梁山,卢俊义的本领是一流的。所谓河北三绝,枪、棒、拳无人能及,一身好武艺,号称:棍棒天下无对!北京人尊称其为卢员外,江湖上人送绰号玉麒麟。可是这样的人为何不能做梁山的老大?</p>

其一,大哥内定的是宋江。尽管这个人武艺不怎么的,但是梁山兄弟都唯他马首是瞻。比如花荣、李逵、武松等人,更有宋江的几名亲随,比如他的学生孔明孔亮。</p>

其二,宋江是当时梁山的二把手,是晁盖最信任的兄弟之一,骨子里两人有分歧,但是表面上一团和气。晁盖在世时,梁山上大小权利尚且是松江行使,何况晁盖一死,梁山上更无人敢撼动宋江的老大的位置。</p>

其三,卢俊义是宋江的一个棋子。当年梁山晁盖一死,梁山群龙无首,宋江想做一山之主,但晁天王有话:谁能生擒史文恭,便让他做梁山之主。那宋江既没有林冲武松的手段,也没有花荣秦明的功夫,更没有张清等人的暗器,想要生擒史文恭岂不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但是他在梁山有威望,梁山大小头领,谁不是仰仗山东及时雨孝义黑三郎的名号,得罪了宋江,就是得罪了黑道老大,凶多吉少。</p>

其四,卢俊义不敢和宋江争。卢俊义本来是河北首富之家,被宋江搞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哪里还敢再说别的话?当年卢俊义入狱,虽然是老婆贾氏和手下李固通奸,但如果不是梁山吴用藏头诗的加害,如何让别人有可乘之机。卢俊义进梁山,只有一个燕青,如何敢在与宋江争功?</p>

其五,吴用公孙胜的分量。当年在晁盖手下,吴用属于宋江一党,他知道这梁山早晚属于宋江的,因此很快弃晁盖投奔宋江;相比之下,公孙胜比较厚道,他对晁盖较为忠心,曾经看不惯宋江架空晁天王,而一个人回到故乡归隐。但这两个人如今都在宋江手下做事,一旦面对着一个并不熟悉的卢俊义,当然是只认可宋江。</p>

其六,宋江待人一团和气,很多人都是他的死士。卢俊义虽然武艺很高,但新加盟梁山,根基未稳。何况自己的命还是宋江等人前去营救,自然不敢放肆。</p>

卢俊义上了梁山,做了二把手,和当年宋江在晁盖手下做二把手,那是云壤之别。晁盖是吕林好汉,说话直来直去,从来不像宋江,虽然表面上如春风拂面,却背地里捅刀子。卢俊义是一个诚实君子,哪里有宋江那些机谋,因此踏踏实实做一个聋子的耳朵(摆设),不亦宜乎?</p>

若是用上帝视角来看水浒,其实宋江还是蛮不错的。</p>

至少不能把宋江说的那么不堪,我个人认为宋江至少做到了这几点,忠、义、孝、信、礼、智。除了不仁以外基本上是完人了,即使不算圣人,不算大师,也绝对配得上好汉二字。</p>

而且,投降也不只是宋江的原因,还有梁山内部,由于极速扩张的势力,已经开始产生了内部矛盾。</p>

梁山好汉基本由三部份组成,第一部,原先在朝庭任职的(有官职)。如关胜、林冲、宋江、秦明……,这股势力最大。</p>

第二部,大户人家(地主阶层),如卢俊义、柴进、施恩……这股势力占三分一左右。</p>

第三部,纯江湖中人(绿林好汉),如武松、王英、石秀、阮氏三雄、张顺……,这股势力人数虽然多,但最多占梁山的力量三分一左右,而且各自为政,谁也不服谁。</p>

第一、二部份的人根本就不想反,第三部份的人想反却不够实力。而且第一、二部份和第三部份的人长期在一起就会矛盾重重,谁也不相信谁。晁盖当时赶走时迁就是个例子,长此以往,梁山内部必然内乱,第三部被一、二部剿灭,最后也是要投降朝庭的节奏……</p>

也就是说,诏安也许是势在必行的。</p>

招安是对的。问题是招安后怎样保护自己的权利和人身安全?这样招安时就要谈好条件了。</p>

第一,不能拆散人马,找定一个地区比梁山人马管理和安置。</p>

第二,朝庭征调必须提供足够的资源给梁山,而且指挥权归梁山所有,梁山有权拒绝征调。</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

霸道总裁:饲养傲娇萌宠

宇辰笙

美漫世界里的大蛇

義海藏龙

商熹夜姬凤瑶

有只笨兔子

回首盛年

王家二妞儿

跨界修真大富豪

伊昂扬

剑破九重界

六朝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