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雨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彝人街,木槿风年,慕雨娴,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那是一个南方小城里的一条小街,它原本或许只是城郊的一片荒田,可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它一次又一次的被改变,到现在,它已经不知道变化了多少次,但不变的,便是它存在于这个彝族小城的一个角落,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变迁。</p>
到如今,它已经被修建成了一座颇具彝族风格的小镇,是这座城市文化标志的一部分,占据了这座城市版图的一个不小的角落,承载着在这片土地上传承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文明和精神。</p>
我自小生长在这座小城里,恰好见证了这座彝族小镇的诞生,在一开始,它是这座小城里最独特的存在,它的每一条路,每一幢楼都带着浓浓的彝族气息,即便是廊柱两端的装饰也都是繁杂而细致,别有一番韵味。</p>
那时的我们这座小城里,虽然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汉语旁标注的彝族文字,但除此之外便再见不到什么特别的东西了。直到那座小镇出现,我们的城市也在慢慢的被改变,公交站,路边的照明灯都被装饰成了彝族建筑的风格,大红色的基调,再配上黑红蓝绿各色的花纹,用色张扬,看似不太相合,却又异常的和谐融洽。</p>
从来在我的观念里红与绿是完全无法融合的两种颜色,尽管自然界里有无数个这样的存在,但在我自己的画里除了花鸟鱼虫之外很少会用到这样的搭配,可当它出现在彝家人的世界里时,却会让我觉得无比的舒服和美丽。</p>
在那座彝族小镇里,沿街有窄窄的水渠,里面的水清澈见底,不停地流淌着,汇到小镇中间那片贯穿整个小镇的湖里。水渠后面是一幢幢的小楼,通常只有二三层楼那么高,屋顶盖着青灰色的瓦片,檐角向上扬起,檐边,护栏和立柱以红色为主,顶端有云纹的图案。</p>
墙体也画成了一块块的灰砖,门窗都是极古典的风格,带着深红色的格栏和边框。小楼的一层是临街商铺,卖着些玉器和手工制品,那些精致的首饰和漂亮的衣服曾经都是彝家人亲手所制,尤其是那衣服上和腰带上的花边和图案,更是绣娘们一针一线亲手缝制,只不过如今科技发展迅速,那些针线活儿大多已由机器替代,但却也同手工制作的一样精美。</p>
彝族服饰的纹样看起来只是简单的花草,可真正要绣起来却是很费功夫的,虽然我没有细致了解过,但从我见过的来看,应该也是有很多道工序的,而绝不是绣完就了事。</p>
再往小镇里走还有彝人饮食文化街,那里聚集了很多的美食,除了彝家的羊汤,还有一些其他地方的特色小吃,我每次去那里都会找一个湖边的小摊,点上几样色香味俱全的小吃,再吹着小镇凉爽的风,实在是很惬意。</p>
小镇的深处还有一座高塔,塔的周围被湖水环绕着,塔与塔的影子两相辉映着,是小镇里一处别致的风景。彝人部落里有一座观音洞,立在湖的尽头,由曲折的木桥连接着,通向宽阔的小广场。</p>
每到晚上,小广场上会点起篝火,许多人穿着民族的盛装围在篝火旁,和着月琴的弦音跳着欢快的左脚舞,热热闹闹的一跳就是一整晚。其实这种热闹不只出现在那小镇里,城里比较大的广场也常常会欢腾到临近午夜,而到了每年火把节的时候,更是能够热闹到天亮。</p>
那几天里绚丽的烟火每天都会放上半个多小时,并且是在晚间九点左右的时间开始,街道上整天整夜都会有人,尤其是在那每年只有一次的火把街上。那条街上也会有各地的商人带来的各式各样的商品,衣物,玩具,家居用品,小吃,糖粘,点心,酱料,坚果,药酒,道地药材……琳琅满目。</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