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首九千岁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58章 挚情睥睨了时光,我考哭了无数学生,魁首九千岁,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p>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p>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p>
名垂千古的《长恨歌》应运而生,收获了百代读者的赞叹,人人都以为,白居易写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p>
唯有他自己明白。</p>
那个七月七日,记忆中的你曾与我夜半私语,我们彼此许诺,要成为比翼双飞的鸟、连理错结的枝……</p>
可是爱情最终还是消逝了,不论是上穷碧落下黄泉,都无法再寻见。</p>
哪有什么天长地久?</p>
只有无穷无尽的恨,在一个个无法入眠的深夜,让我一遍又一遍的记起,一遍又一遍的刮着我的心!</p>
……</p>
元和三年,白居易终于结婚了。</p>
这一年,他三十七岁。</p>
莫说在唐朝了,就算是在当今,三十七岁才成婚,那也是晚的不能再晚,有学者说,白居易成婚晚,是因白家的家风,反正在钻研学术的专家眼里,大诗人怎么能有小资情调呢?</p>
可我们很明白,白居易这么晚成婚,全是为了他的湘灵。</p>
三十七岁了,他还是没能把心爱的湘灵娶过门,而是和好友杨虞卿的妹妹成了一对。</p>
新过门的妻子出身弘农杨氏,门第比白家还要高,母亲看着新媳妇,喜得合不拢嘴。</p>
只有白居易的眸子里,满是落寞。</p>
我们还能看到,就在成婚的前一年,白居易有一晚住在杨家,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的名字,就叫《宿杨家》:</p>
杨氏弟兄俱醉卧,披衣独起下高斋。</p>
夜深不语中庭立,月照藤花影上阶。</p>
夜半无人,杨氏兄弟早已经入眠,他却披上衣服,推出房门,独立于中庭,不言不语,一双眸子直直的看向悬于天空的圆月。</p>
全诗没有写他的心理活动,但我总觉得,他应该是在想故乡的那个人。</p>
……</p>
婚后的生活,和预想的一样,平淡,无波,妻子不是不好,相反,因是大家闺秀,所以一言一行都很得体。</p>
但爱情总是不讲道理,不是你好,我就一定会爱上你。</p>
我看过白居易写的一首赠予妻子的诗,字里行间,似乎埋怨妻子太不食人间烟火,天都寒了,都不晓得早些置备衣物。</p>
其实他也尝试着去忘掉湘灵,可是残酷的现实,却冷漠的提醒着他,让他无法拭去他们曾在一起的点点滴滴。</p>
可能就连湘灵都不知道,白居易到如今,还留着当年的那面明镜,只是常年放在匣中,镜子都锈上了铜:</p>
美人与我别,留镜在匣中。</p>
自从花颜去,秋水无芙蓉。</p>
经年不开匣,红埃覆青铜。</p>
今朝一拂拭,自照憔悴容。</p>
照罢重惆怅,背有双盘龙。</p>
……</p>
元和六年,白居易的母亲去世了。</p>
这个他们感情的最大阻碍已经没有了,我不知白居易看向母亲安详面容时,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神情,不知是爱?还是恨?亦或者,他有多爱,就有多恨。</p>
可白居易已经四十了啊,他也已经娶了妻子,他应该对杨氏负责,那是作为男人的担当。</p>
这是很矛盾,但我还能保证,元和六年,白居易心中的那个人,还是湘灵,因为就在这一年的某个冷雨夜,他写的《夜雨》,毫无疑问是写给湘灵的:</p>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p>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