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曹雪芹与鲁迅
迈克尔杰克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06章 曹雪芹与鲁迅,我刷视频通古代,古人都亚麻呆了,迈克尔杰克驴,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曹雪芹大约于本时期写作《红楼梦》的初稿《风月宝鉴》。</p>
乾隆十二年(1747年),曹雪芹三十三岁,大约于是年移居北京西郊。</p>
此后数年内住过北京西单刑部街,崇文门外的卧佛寺,香山正白旗的四王府和峒峪村,镶黄旗营的北上坡,白家疃(西直门外约50里) 。</p>
此一时期,曹雪芹住草庵,赏野花,过着觅诗、挥毫、唱和、卖画、买醉、狂歌、忆旧、着书的隐居生活,领略北京市井文化,一面靠卖字画和福彭、敦诚、敦敏、张宜泉等亲友的救济为生。</p>
曹雪芹长恨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在那贫穷潦倒的境遇里,很觉得牢骚抑郁,故不免纵酒狂歌,自寻派遣”,其正邪两赋而来的真性情愈加鲜明。</p>
曹雪芹“补天”之志从未懈怠,曹雪芹的个人奋斗遭遇艰难险阻,敦诚劝他知难而退,专心着书。</p>
曹雪芹亦不负所望,在隐居西山的十多年间,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将旧作《风月宝鉴》“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成了巨着《红楼梦》。</p>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曹雪芹四十五岁,约在是年南游江宁。</p>
南游原因不明,可能是去看望离散的族人,也可能为其他家务私事(传曹雪芹曾于此时前后任两江总督尹继善的幕僚)。</p>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曹雪芹四十六岁,初秋,此次南游历时一年多,于重阳节前后回京。</p>
曹雪芹南游回京后,仍在继续写作《红楼梦》。</p>
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年),曹雪芹四十八岁,因幼子夭亡,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大约于这一年的除夕病逝于北京 。</p>
敦诚作《挽曹雪芹》,敦敏作《河干集饮题壁兼吊雪芹》,张宜泉作《伤芹溪居士》。</p>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曹雪芹去世十七年,敦诚作《寄大兄(敦敏)书》怀念曹雪芹。</p>
曹雪芹最伟大的贡献在于文学创作。</p>
他创作的《红楼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情节复杂、描写生动,塑造了众多具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堪称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p>
曹雪芹为中华民族、为世界人民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不仅对后世作家的创作影响深远。</p>
而且在绘画、影视、动漫、网游等领域产生了大量优秀衍生作品,学术界、社会上围绕《红楼梦》作者、版本、文本、本事等方面的研究与谈论甚至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红学。</p>
……</p>
第十位:鲁迅。</p>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p>
着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华夏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p>
早年赴日本公费留学,于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p>
“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最为广泛的笔名。</p>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p>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p>
光绪七年辛巳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新台门周家,幼名阿张,长根,长庚,学名周樟寿。</p>
光绪十八年(1892年),入三味书屋从寿镜吾读书,课余影描图画,与章闰水建立友谊。</p>
光绪十九年(1893年),祖父周介孚因事下狱,父周伯宜又抱重病,家产中落,全家避难于乡下,每天为父亲出入于质铺及药店,遭人冷眼。</p>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父亲去世,家境益艰,于本年开始写日记。</p>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家族开会分房,分给鲁迅他们的既差且小,鲁迅拒绝签字遭到叔辈们斥责,倍感世态炎凉。</p>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4月,入江南水师学堂,改名周树人。</p>
12月,被本家叔催促参加县考,中榜后以四弟患病为由不再参加府考,继续前往江宁求学。</p>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学开矿。</p>
这期间接触了赫胥黎的《天演论》,对他以后的思想具有一定影响。</p>
除读新书外,爱骑马运动,敢于和旗人子弟骑马竞赛。</p>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1月,矿路学堂毕业。</p>
3月,赴日本公费留学,4月,入弘文学院普通科江南班)。</p>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剪辫,课余喜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注意人性及国民性问题。</p>
光绪三十年(1904年)4月,于弘文学院结业。</p>
6月,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9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肄业,相识藤野严九郎。</p>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1月,课间观“日俄战争教育片”,深受刺激,决定弃医从文。</p>
6月,将学籍列入“东京独逸语协会”所设的德语学校。</p>
夏秋间,被骗回国与朱安结婚。</p>
旋即复赴日本,7月,从仙台回到东京,不再入学读书,专门从事文艺译着工作,此后几年通过不同方式学习了德语,俄语。</p>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从章太炎先生学习,为“光复会”会员,并与二弟作人译《域外小说集》,期间生活艰难,以校对书稿补贴生活。</p>
。</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