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大明真的亡于万历么?
迈克尔杰克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36章 大明真的亡于万历么?,我刷视频通古代,古人都亚麻呆了,迈克尔杰克驴,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对张居正不仅委以重任,而且尊礼有加,言必称“元辅张先生”,或“张先生”,从不直呼其名。</p>
隆庆六年(1572年)六月十九日,张居正刚刚走马上任几天,朱翊钧就单独召见他,共商大计。</p>
由于明穆宗在位从没有召见过大臣,所以这事在当时曾引起轰动,使廷臣看到朱翊钧承业治国的精神和决心,又大大提高了张居正的威信</p>
朱翊钧从思想上到行动上,全力支持张居正,合力进行改革,推行万历新政。</p>
政治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万历元年(1573年)推行的章奏“考成法”。</p>
它是针对官僚作风和文牍主义而提出的,意在“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提高朝廷机构办事效率。</p>
按照考成法的要求,事必专任,立限完成;层层监督,各负其责。神宗说:“事不考成,何有底绩。”</p>
其时,因为朱翊钧年幼,对祖制还不十分明白,不晓得个中的利害关系。</p>
后来,他意识到张居正的权力过大,“几乎震主”,这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p>
经济领域的改革,一是清丈全国田亩;二是推广“一条鞭法”。</p>
万历六年(1578年)十一月,朱翊钧下令在福建行省进行试点。</p>
至万历八年(1580年)九月,福建“清丈田粮事竣”。</p>
朱翊钧与张居正因势利导,趁热打铁,立即通行全国清丈。</p>
户部奉旨就清丈范围、职责、政策、方法、费用、期限等制定了八项规定,于同年十一月下发各地。</p>
至万历十年(1582)十二月,各省均按三年期限基本完成,总计支出新增一百四十余万顷。</p>
推广“一条鞭法”,是当时经济改革的又一个重要举措。</p>
万历九年(1581年),一条鞭法已在全国各地“尽行之”。</p>
这标志着整个张居正改革已经取得了重大胜利。</p>
万历朝的前十年,在幼年朱翊钧的支持下,张居正在政治上、经济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政府面貌焕然一新,经济状况也大为改善。</p>
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一代名臣张居正病逝,朱翊钧从此开始亲政。</p>
这次改革,始于万历元年(1573年),至万历十年(1582年)基本结束。</p>
它是明中叶以来地主阶级革新自救运动的继续和发展,也是明后期政治、经济关系新变动的深刻反映。</p>
其范围,覆盖政治、经济诸方面。具体步骤是,前五年以政治改革为重点,后五年以经济改革为主要任务。</p>
十年改革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扭转了正德、嘉靖两朝以来形成的颓势。</p>
朱翊钧亲政后,主持了着名的“万历三大征”。</p>
先后在明王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分别为李如松(李成梁长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以及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之役,巩固了汉家疆土。</p>
后世有说明军虽均获胜,但军费消耗甚巨。</p>
而三大征实际军费则由内帑和太仓库银足额拨发,三大征结束后,内帑和太仓库仍有存银。</p>
万历十四年(1586年)十一月,朱翊钧开始沉湎于酒色之中, 身体虚弱,每况愈下。</p>
因此,朱翊钧执政中后期,几乎很少上朝。</p>
他处理政事的主要方法是通过谕旨的形式向下面传递。“万历三大征”中边疆大事的处理,都是通过谕旨的形式,而不是大臣们所希望的“召对”形式。</p>
在三大征结束之后,朱翊钧对于大臣们的奏章的批复,似乎更不感兴趣了。</p>
同年,礼部主事卢洪春奏曰:朱翊钧“日夜纵饮作乐”。从同年起,为争立皇太子,演成了旷日持久的“国本之争”。</p>
明末官僚队伍中党派林立,门户之争日盛一日,互相倾轧。</p>
东林党、宣党、昆党、齐党、浙党,名目众多。</p>
在东林党争无休无止之时,由于明神宗私爱贵妃郑氏之子、福王朱常洵,坚持其王府庄田“务足四万顷之数”,才肯让其出京之国,于是在朝廷又掀起了一场长达七八年之久的福王庄田之争。</p>
福王之国洛阳刚刚过了一年,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初四日酉时,又发生了晚明历史上着名的梃击案,作案的是一个名叫张差的蓟州男子,史称“梃击案”。</p>
起初,皇太子也以为“必有主使”。</p>
是时,郑贵妃一再指天发誓,自明无他。</p>
朱翊钧见事涉郑氏,加上多年来人们一直议论他不善待皇太子,感到事情重大,怕火烧自己,很快就亲自定张差为“疯癫奸徒”,并命“毋得株连无辜,致伤天和”,只处决张差及与之有关的太监庞保、刘成二人。</p>
并特地为此于同月二十八日,一反常态,二十五年来第一次召见大臣,宣布他的命令,将此案草草收场。</p>
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余年,最后索性三十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p>
万历十七年(1589年),朱翊钧不再接见朝臣,内阁出现了“人滞于官”和“曹署多空”的现象。</p>
至于贪财一事,朱翊钧他在亲政以后,查抄了冯保、张居正的家产,就让太监张诚全部搬入宫中,归自己支配。</p>
为了掠夺钱财,他派出宦官担任矿监税使,四处搜刮民财。</p>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右副都御史谢杰批评朱翊钧荒于政事,亲政后政不如初:“陛下孝顺父母、尊祖、好学、勤政、敬天、爱民、节约开支、听取意见、亲人和贤人,都不能够像当初一样。”</p>
以至于朱翊钧在位中期以后,方入内阁的廷臣不知皇帝长相如何,于慎行、赵志皋、张位和沈一贯等四位国家重臣虽对政事忧心如焚,却无计可施,仅能以数太阳影子长短来打发值班的时间。</p>
万历四十年(1612年),南京各道御史上疏:“中央机构空虚,各种事务荒废,皇上深居二十多年,从来没有一次接见大臣,天下将有陆沉之忧。”</p>
首辅叶向高却说皇帝一日可接见福王两次。</p>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十一月,部、寺大官十缺六、七,风宪重地空署几年,六科只剩下四个人,十三道只剩下五人。</p>
万历中期后虽然不上朝,但是不上朝之后并没有宦官之乱,也没有外戚干政,也没有严嵩这样的奸臣,朝内党争也有所控制,万历对于日军攻打朝鲜、女真入侵和梃击案都有反应,表示虽然忽略一般朝政,还是关心国家大事,并透过一定的方式控制朝局。</p>
。</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