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七十八章 种棉花,李陶陶穿越记,一蓑烟雨任,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另一张告示就更奇怪了,是招收奇能异士的,而且长期有效,随时欢迎身怀绝技的人前来投效。天下各行各业的工匠,不只是镇北国公所辖的这三藩,而是针对这天下所有的人,只要你有才能,有想法,都可以进商部一试。只要能进来,就有高薪可拿。而且科技司会为你提供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供你试验供你研究。</p>
无论是在农业生产工具上,还是在战争武器上,还是在交通工具上,还是在生活设施上,只要你能改进或者是发明创造出成果,都会有巨额奖励,官职,钱财,美婢,任你选择。即使是奴仆,也有同等的机会,一经查实你的确有才能,便可脱去奴籍,成为良家子。</p>
这则告示的最后,还特别招收有制作火药经验的人,一经录用,薪酬更是高得离谱,令人咂舌。而且研究成果如果能达到商部的要求,那更是有求必应,条件随便开。</p>
一时间,后面这则告示立刻名动天下,举世瞩目。人们热切议论,口口相传,不多久就传出这三藩,搞得世人皆知了。能够达到上述条件的,有本事的人,无不蠢蠢欲动。</p>
因棉花的种植季节在春夏之交,现在才二月初,今年开始种应该还来得及。李陶陶从工部借了两个懂农事的官吏,由唐衡亲自带着,去了南方购买种子。因唐衡经常停靠南方港口,各地的情况比较熟悉,他去最合适。好在他的工作还有韩五可以替代,倒不至于误了海事司的事。出发前李陶陶再三叮嘱,不要怕花钱,一定要买最好最优质的种子。</p>
这两天商部招收的一些人,全部去了下属的农业司。李陶陶请了工部屯田司的官员们,为他们讲解最基本的农业知识,以及适合棉花种植的土地的特征。关于棉花这种比较新生的事物,李陶陶一直担心找不到懂行的人,所以还特意叮嘱唐衡,如果有可能,就高薪请一些懂棉花种植的老农回来。</p>
好在工部屯田司人才济济,还真有懂棉花种植的。那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陈靖,老家邕州,也就是李陶陶前世里广西那一块,果然是最早种植棉花的地区。</p>
让李陶陶发愁的是,大多数农民都没有听说过棉花,不清楚它的经济价值,现在叫他们大量种植,会不会遭到抵抗,从而影响棉花的收成?而且还耽误了耕种粮食?邵峰听罢大笑,说这有什么难的,叫当地官府协助,强制命令种植就是。</p>
李陶陶这才醒悟过来,是呀,这是在古代,封建社会,老百姓是没有人权的,官府说什么就是什么。惭愧,她总是忘记这一点,思维和观点老是停留在前世。</p>
这段时间,李陶陶和陈靖接触得最多,也懂了不少种棉花的知识。原来种植棉花并不需要良田,盐碱地和沙质壤土最好,难怪前世产棉的主要地区在新疆和两河中下游呢。黄河和长江奔腾不息,带动大量沙土,最后冲击到中下游,日积月累,就形成了不少平原,这些平原当然是沙土结构,最适合棉花种植。</p>
李陶陶直到现在才完全明白,不禁一阵汗颜,她这个半吊子,差点误事。但同时也松了一口气,既然不需要占用良田,她就不用再纠结到底是种棉花还是种粮食了。这个时代粮食产量低,现有的田地产出本来就不够吃。她原计划用良田种棉花,粮食的产出就更不够了,她已想好,叫唐衡在沿海的产粮大国买些回来,填补这个缺口。现在好了,良田继续种粮,要种棉花就自己开荒,互不影响。还扩大了耕地面积,把荒凉的土地也利用了起来。真是一箭双雕啊。</p>
不过粮食产量这么低,肯定大大影响徐州的发展。虽然可以别处购粮,但始终是软肋和隐患,还是要自力更生的好。这个时代又没有袁隆平,她又有什么办法呢?一是改良种子,二是改良土地,大方向她还是知道的。具体的改良方法,她也记得那么一点半点。那就发动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吧,天下之大,总有那么一个两个、喜欢钻研种子和土地的人吧?只要有才华,不管什么身份,一律提拔。</p>
说干就干,她立刻叫刘之洲按这个内容贴出告示,重金礼聘这方面的人才。又亲自来到工部,跟邵峰好好交谈了一番。再三强调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性和可行性。直到邵峰答应,在屯田司另设立一个部门,专门研究良种的培育之后,她才心满意足地离开。</p>
望着她远去的背影,邵峰陷入沉思,这位新夫人,怎么就这么不像一个女子呢?她超前的思想,前瞻的眼光,怎么看都是一位有大抱负的柱石之士吧?!</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