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二百多万两雪花银,只是走私的一项收益而已
许阿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94章 二百多万两雪花银,只是走私的一项收益而已,穿越大明我殖民全世界,许阿姨,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孙世安带着任务而来,内心十分忐忑。</p>
毕竟作为走私犯中的关键人物,他家大大小小的亲戚都投身于这个前景广阔的行业。</p>
原本大家共享财富,安安稳稳。</p>
而他自己在漕运衙门担任粮通判。</p>
粮通判是个从五品的小官,不算大也不算小,但胜在灵活。</p>
尤其在运河上来回,穿梭于江南与京城之间,消息灵通,人脉广泛,他也算得上是个有影响力的人物。</p>
许多官员至今不清楚走私究竟能获利几何。</p>
他们只知道走私利润丰厚,却未料到竟有如此之巨。</p>
听孙世安这位粮政判官如此一说,当场惊得目瞪口呆。</p>
二百万两白银?</p>
这可是实实在在的白银,不再是宝钞。</p>
众所周知,尽管官方规定一贯宝钞兑换一两白银,一千枚铜钱。</p>
但在日常生活中,一两白银的实际价值至少相当于两三贯宝钞。</p>
换句话说,若折合成宝钞,仅走私棉布一项,这些走私犯一年就可能赚得六七百万贯宝钞。</p>
这意味着他们走私棉布的年收入,可能相当于朝廷国库收入的一半。</p>
官员们闻言,手心都冒出了冷汗。</p>
谁能料到,这些走私犯的行径竟是如此惊人。</p>
吕本此刻看着下面新加入团伙的官员们,有意展示实力。</p>
就是要让这些官员明白,登上我们的船,忠诚比金钱更重要。</p>
听到如此巨额财富,官员们虽然脸色苍白,但脸上也难掩惊喜。</p>
他们在想,未来或许也能分一杯羹。</p>
吕本和陈寒采取的手段相同,即用金钱控制官员。</p>
他不相信有人对财富无动于衷。</p>
他也不信真有完全不受利诱之人。</p>
当然,郭汝槐可能是个例外,因为他重名誉而不重财宝。</p>
官员们听到这笔天文数字般的财富时,呼吸都变得艰难。</p>
吕本这才开口:</p>
“如此白银怎可不要,只是目前……”</p>
孙世安则高声回应:“目前又如何?吕公您在朝为官已久,</p>
在京都被高官环绕,您对官位更加珍视,</p>
而在江南,我们看重的是利益,是金钱,是白金银子,</p>
区区陈寒竟敢阻挡我们的大业,还敢与我们为敌,</p>
......</p>
这要是搁在金陵,我早就找一批侠客,把他剁成肉泥,岂能让他如此狂妄自大。”</p>
他话语间,那些官员又是一阵惊恐。</p>
他们原以为孙世安至少也是个掌管粮食的通判,是个正经官员。</p>
谁知这人口中吐出的尽是江湖味。</p>
也难怪,孙世安此人并非科举出身,而是捐官得来的职位。</p>
当初大明初建,百废待兴,选拔人才的方式不能像宋朝那般一味依赖考试。</p>
必须得靠一些特殊手段提拔官员。</p>
至少在洪武帝前十年,是没有科举制度的。</p>
那么官员是如何选拔的呢?</p>
有几种途径。</p>
其一是举荐,刘伯温和李善长那时都举荐了不少官员。</p>
其次,许多元朝遗留的官员,大多被继续留任。</p>
尽管明知他们曾为元朝效力,心中难免鄙视,</p>
但在国家初创、百废待兴之际,只能矮子里拔将军,这些人毕竟有治理地方的经验,因此被重用。</p>
再者,就是捐官,即向朝廷捐钱购买官职。</p>
那时朝廷确实处境艰难。</p>
这种做法实属无奈之举。</p>
孙家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为孙世安买来了官位。</p>
起初是县里的同知,后来升至州府担任通判。</p>
接着才逐渐转到运河衙门,成为管粮通判。</p>
其实他有机会更进一步,只是孙家还算明智。</p>
深知接近权力中心风险越大。</p>
所以只让他待在漕运衙门。</p>
漕运衙门人脉广泛,能接触三教九流,包括吴淞四海之人。</p>
他本身非儒生出身,久居江湖,身上难免沾染江湖习气。</p>
说得难听点,河上的水匪头目,与他称兄道弟的不下千人。</p>
所以他开口便是匪气十足。</p>
什么跑到我江南,我不宰了他?</p>
到了我地盘,他还敢龇牙咧嘴?</p>
真是反了天了。</p>
这些话从孙世安口中随意蹦出,吕本十分反感这种人。</p>
他骨子里是个文人,就算做了走私首领,</p>
也是为了用财富铺路。</p>
他在元朝为官时就发现了这条路。</p>
那时在元朝,他就已经开始与海外的倭寇、海盗做生意。</p>
他的发迹并非始于明朝。</p>
毕竟吕家在元朝世代为官,根基深厚。</p>
听完孙世安的话,吕本也感到头疼。</p>
“那依你看来,江南的商人们有何打算?”</p>
孙世安起身,斜睨一眼文官,随即大笑,“还能怎样?</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