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赵光义改史了吗?
水光山色与人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章 赵光义改史了吗?,历史直播:从千古一帝开始,水光山色与人亲,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七日转瞬即逝。</p>
大汉三傻又聚在一起,熟悉的未央宫之内。</p>
刘邦和皇后吕雉坐于堂上,紧紧相依,一副你侬我侬的画面。</p>
堂下韩信自顾自的喝着酒,不理张良二人。</p>
“素王牛。”</p>
“素王强。”</p>
“不费一兵一卒,破敌人十万大军,阵斩两万,可谓之大胜。”</p>
韩信埋着头继续喝酒,抬起衣袖,捂住面庞,旁人便看不见我尴尬的样子。</p>
依稀记得回来之日,陛下在城门口迎接我的画面。</p>
刚开始:</p>
“素王,朕的马呢?”</p>
十息以后:</p>
“韩信,乃公的马呢?”</p>
“你告诉乃公,乃公的马呢?”</p>
此时,韩信像个手足无措的孩子,被刘邦疯狂摇晃,质问。</p>
————</p>
【许久不见,甚是想念。】</p>
【今天拾柒讲一位奇才——宋太宗,赵光义。】</p>
————</p>
北宋,汴梁。</p>
赵匡胤面无表情的看着面前半死不活的弟弟。</p>
“有功有过,朕给你个痛快。”</p>
“无功,你就等着去太医院当试验品吧。”</p>
被赵德昭不小心毒哑的赵光义发出了无声的怒吼。</p>
“阿巴,阿巴巴。”</p>
“砰。”赵匡胤一脚踹了上去。“娘来没用,父亲复活也救不了你。”</p>
“再叽叽喳喳影响朕看天幕,现在就宰了你。”</p>
————</p>
【他是哥哥的好弟弟。】</p>
【他是侄儿的好叔叔。】</p>
【他是王朝风气的缔造者。】</p>
天幕评论区最不对付的两个人,此刻倒显得有些惺惺相惜,同病相怜。</p>
李世民:你什么意思?</p>
朱棣:确定是讲大宋?</p>
【赵光义:后周检校司徒赵弘殷(后追封宋宣祖)与杜氏(昭宪太后)第三子,宋太祖赵匡胤之弟。</p>
本名“匡义”,宋朝开国后因避其兄赵匡胤名讳而改名“光义”,即位后又改名“炅”。】</p>
【所以称呼他赵光义,赵匡义,赵炅都没有什么问题。】</p>
【是宋朝的第二位皇帝。】</p>
【第二位皇帝不出意外的话,庙号是太宗无疑。】</p>
【根据华夏王朝太宗继承法案规定——太宗不能是正常继位。】</p>
【你可以是捡漏。】</p>
汉文帝:你该不会是说朕吧?</p>
【你可以杀了太子哥哥。】</p>
李世民:朕弄死你,你信不信?</p>
【你也可以造大侄儿的反。】</p>
朱棣:朕断你香火!!!</p>
【但赵光义不属于以上情况。】</p>
【五代十国,经常出现传弟乃至传义子的情况。】</p>
【天下混战,嫡不嫡长的先放一边,保住家业最重要。】</p>
【皇帝无子或子嗣死绝,传义子,例如郭威传柴荣。】</p>
【皇子年幼,传弟弟。】</p>
【很正常。】</p>
【但赵光义同样也不属于这种情况。】</p>
————</p>
北宋,汴梁。</p>
赵德昭、赵德芳兄弟俩冷冷的看着哑巴赵。</p>
破案了。</p>
既然都不属于,那自然是杀了父皇,又杀了我们兄弟二人。</p>
还能有其他方法吗?</p>
总不能父皇死前,突然想遵守金匮之盟了吧?</p>
这破玩意儿,完全是因为当初我们年幼,国家尚未统一,加上偏爱小儿子的祖母弄出来的东西。</p>
如今国家统一在即,我已经行冠礼,娶妻生子。</p>
谁家有家业,不传给儿子传给弟弟的?</p>
【但我们先不讲他继位,先聊一个有趣的话题,赵光义改史了吗?】</p>
————</p>
【宋太宗淳化五年,赵光义把自己的宰相大臣们召集在一起,然后语重心长的对大臣们说:太祖赵匡胤的皇帝实录,有太多纰漏,不够详实。</p>
他强烈要求,大臣们重修实录,而且再三强调,一定不能乱写!】</p>
————</p>
大明,北京。</p>
朱棣有种不祥的预感,这玩意儿不会又绕到自己头上吧?</p>
“不对,怎么越听越熟悉。”</p>
一旁服侍的朱高煦嘀咕道:“爹,直笔,曲笔。”</p>
“砰。”</p>
“爹,你又踢我!!!”朱高煦满脸怒意,死老头子,我招你惹你了?</p>
朱棣伸手摸着二儿子的额头,有温度,是真人啊,他也知道疼,这不是做梦啊。</p>
“乖乖,你好久研究上史书了,这你都知道?”</p>
朱高煦高高扬起脖子,得意洋洋。</p>
“爹,我将来可是要去蛮夷之地就藩的,不多读点书,怎么治理国家?”</p>
“又怎么变夷为夏?做出一番功绩来。”</p>
“咱也要让某些胖子看看,我可不止会拿刀砍人。”</p>
“孤可是孔夫子挎腰刀,能文能武。”</p>
朱棣赞赏的拍了拍儿子肩膀以示鼓励,不由的又想到了李老二。</p>
李老二啊李老二,赵光义很明显抄袭你啊,你让房玄龄用直笔,不要用曲笔。</p>
你们可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啊。</p>
“哈哈。”朱棣不由大笑起来,朕记得宋朝的史书把赵光义夸的天上地下绝无仅有,说他堪比你李老二。</p>
原来是这样堪比?</p>
————</p>
【仅仅这句话,还证明不了什么。】</p>
【万一赵光义是个直肠子呢。】</p>
【人家就是直来直往,没有其他想法。】</p>
【怎么办?】</p>
【嘿,这就不得不感谢某些“有节操”的史官。】</p>
【赵光义重修的太祖实录称为“新录”,之前的则称为“旧录”。】</p>
【陈桥兵变是大宋的龙兴之事。】</p>
【司马光根据旧录记载在《涑水记闻》中记载了赵光义参与了“陈桥兵变”,但对他的描述只有“入白太祖”这一件事,也就是说赵光义在整个“陈桥兵变”中,他所做的工作就是向赵匡胤做了一个汇报,赵光义尽管参与了,但是贡献微乎其微。】</p>
【但在南宋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篇》中,整个“陈桥兵变”是由赵普和赵光义共同谋划的。】</p>
【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篇》中详细地描述了赵光义在“陈桥兵变”中的作用,并且描述了“匡义立于马前,请以剽劫为戒”这么一个非常重要的情节,是赵光义在赵匡胤率军回开封时,扣马进谏让士兵回兵营不要抢劫,因此赵光义就成为了“陈桥兵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参与者。】</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