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彩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22章 吹了就吹了,下一个更好,我靠乌鸦嘴拯救全家,米彩豆,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徐小晴听了扑哧笑出声。</p>
“西西,我还不知道你这么幽默呢!”</p>
林西西斜眼瞧她,“你不知道的多了,我这么高深的人,能让你一眼瞧透?”</p>
徐小晴被林西西的耍宝给逗笑了,心情也好起来。</p>
原本心里忐忑呢,组织了下语言,也不知道该怎么和西西解释这件事。</p>
毕竟上次她兴高采烈的说了要定亲的事,这一下取消掉,生怕西西会用别样的目光看她,相处下来西西对她的态度还和以前一样,瞬间放下心来。</p>
林西西也没怎么安慰她,只说了上次她听到徐小晴的话就以为是和她开玩笑,没想到还真是,把这事归到开玩笑上去。</p>
这事吧,没法安慰,免得越安慰越尴尬。</p>
只能被她插科打诨过去,徐小晴回去的时候心情还不错。</p>
年纪本来就不大,只是父母觉得合适,让她多处处,处的好了就定下,结婚也是得等一两年之后的。</p>
这事在村里渐渐就过去了,本就没人看到,只是道听途说而已。</p>
她听徐小晴偷偷的说,徐小晴的娘去把介绍人给打了一顿,嫌弃介绍人真是会糟践人。她闺女那么好竟然给介绍这样人。</p>
徐小晴家里是姐弟两个,她还有个弟弟。</p>
家里孩子少,徐小晴的妈妈也没重男轻女的观念,从小对闺女也是当做宝贝一样长大的。徐小晴读了高中,是她自己不愿意继续读书,当时她妈妈还劝她读呢,看闺女确实没这个心,才作罢。</p>
林西西觉得打的好,这事她大姑姑都听说了,媒婆怎么的也得知道些苗头,往严重了说这是明摆着要害人。</p>
说不得还是男方那边全家人都知道,在镇上找不到合适的姑娘,可见是知根知底的谁会嫁这么个人。这才起了从下面村子里找个儿媳妇的心思。</p>
被徐小晴妈妈给揍一顿后那媒婆老实多了。</p>
徐小晴的妈妈常年在打草绳的那干活,手上有劲,那媒婆根本不是徐小晴妈的对手。</p>
——</p>
家里宰了年猪,妈妈和奶奶又忙活起来了。</p>
熏了不少肉,有用盐腌的腊肉,又做了不少风干的。</p>
这头猪足有二百斤,留下过年这段时间吃的。</p>
大家喜气洋洋准备过年的吃食,整个村子上空每天都飘着肉香,不是这家炖肉,就是那家宰猪,林西西连着去村里人家吃了好几天杀猪菜。</p>
徐小晴家宰猪,特意来邀请她一家都去吃杀猪菜。</p>
村里就是这样,谁家宰猪去吃杀猪菜,说明人两家关系好。</p>
若是不去的话,反而会让人觉得太见怪。</p>
不过林老四李春杏也没带孩子们白去吃一顿。</p>
李春杏带了两盒陆时带过来的礼盒,里面装的是糕点,瞧着就挺高档的,拿出去挺有面。</p>
徐小晴的妈妈原先和李春杏在打草绳的那里干活,也都挺熟的。</p>
就是一家姓徐,一家姓林,住的也隔的远些,平常不太联系。</p>
这次徐小晴的妈妈邀请他们一家,原先李春杏还有些意外。</p>
徐小晴的妈妈原先挺担心自家姑娘会想不开,没想到她姑娘心态还挺好,一问才知道都是因为西西那丫头开解的好,自家姑娘才想的这么开。</p>
她心里记着西西那丫头的情,鼓励自家姑娘以后和西西多处处,西西那丫头不错,是个值得交的。</p>
这不是就有了后来邀请西西一家去吃杀猪菜的事。</p>
徐小晴的妈妈也邀请了徐大队长家,徐承和林小姑也去了的,他们都姓徐,是本家。</p>
这样一瞧,大家都是沾亲带故的,连带着徐小晴的妈妈对着林小姑都很亲热。</p>
不止去徐小晴家吃了杀猪菜,还有林升,林有分,林小五家。</p>
他们几家一直记着林南给家里孩子补课的情分。</p>
这不是以前家里也穷点,现在生活条件和以前比好了不少,请林南一家来,吃顿杀猪菜也热闹一下。</p>
尤其是林东林南林西西眼瞧着以后肯定能吃公家粮,以后指定差不了。几个孩子有从小长大的情分,若是往后孩子们遇到啥难处了,有这个情分在求到门上去也能给想想办法啥的,也是做家长的未雨绸缪了。</p>
也见了林升娶的新媳妇儿,是时下父母喜欢的那种勤劳大方的姑娘,长的也挺不错,反正瞧着林升和他媳妇儿的感情不错,有好吃的林升都先想着他媳妇儿。</p>
村里的人家只要不是特别懒的人家,都会养上两头,现在又不限制这些了,若是有地方,可能会养的更多。</p>
没养更多的原因一个是地方不够,另一个是家里没有那么多喂猪的吃食。</p>
知青点爆发了。</p>
已经有明确文件下达,知青可以回城了,但是得一批一批的走,呼啦一下全部都回城,城里也没法一下子安排这么多人。</p>
那谁第一批走,谁第几批走,这都得经过排序。</p>
在乡下熬了这么多年,回程的信息简直就成了救命稻草,谁都想最快回城。</p>
只是早晚得事,但谁都不愿意等,都想第一波走。</p>
林家村的知青点高考恢复后,有两位知青考上大学,已经走了两三年了,也陆续回城了一部分,其中有几个是家里有门路,能弄到回城指标,也有是家里那边有单位接收。</p>
剩下的一些人,大多是回去了也没单位接收,家里父母的工作大多不是给了哥姐,就是给了弟妹,不然也不会下乡。</p>
即便回去了,没有工作,在家里也是多余的,没得还要讨人嫌,多添一张吃饭的嘴。</p>
知青点最差的其中属赵秀荣了,她当初下乡来的时候,可是偷了家里的家底子来的。</p>
下乡这么些年都没敢回过家,知道即便回了家等待她的不是埋怨就是讥讽。她也收到过家里的信,大哥二哥结婚需要钱让她把钱和粮食给寄回去些,她理都没理,钱都花光了,她哪里有钱去寄回去?</p>
也知道她原先和姐姐妹妹挤在一间房,现在那屋子也没了,她姐嫁出去了,她妹去爹娘那屋支了张床,她即便回去了也是没地方睡的,所以她是知青点最不着急回城的知青。</p>
同公社不少村子知青们闹的特别厉害,在村里闹完,又跑到公社去。</p>
因为文件上明确表示了,在乡下结婚成家的人不在这行列。</p>
有了回城的名额,有许多人即便结婚了,宁愿和乡下的男人/媳妇儿离婚也是要回城的。</p>
反正就是一门心思的要回城。</p>
。</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