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苏洵
秋田辣椒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61章 苏洵,直播通古代:我带古人逛吃华夏!,秋田辣椒,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俞悦:“由此可见因材施教的重要性了,不过咱们也没人家的家庭条件和天赋,还是继续听天才的一生吧。</p>
前面说苏洵这人脑子很好,爱思考,但是他并不善于科举考试的‘声律记问’之学,也就是一些死记硬背的东西。</p>
让一个严重偏科,喜欢思辨推理的孩子,去磕死记硬背的东西这肯定是注定收效甚微。</p>
苏序认为自己的儿子游历名山大川,拜师访友,开拓眼界也是一种学习,所以并不用科举的成败来束缚他。</p>
是不是很耳熟?诗圣大大的前半生也是在游览名山大川,他们两个的家庭氛围都很好,家里也给足了他们底气。”</p>
九州一色的霜:古代又有多少家庭能够有这样的底气呢。</p>
草莓奶糖:对呀,苏家在当时已经属于眉山的望族了,但要三个孩子都这么培养估计也够呛。</p>
始皇大大的狗:就算是现代也没有多少家庭能负担得起吧。</p>
就要芋泥波波:所以说天才的诞生是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的嘛。</p>
俞悦:“没错,天才们的成功路径都是不可复制的,而且苏洵一辈子都没有考中进士,说不定在当时某些人的眼里,他也并不算成功。</p>
我们继续说,苏序给予了儿子苏洵足够的个性化发展空间,而且他是真的淡泊名利又豁达。</p>
虽然两个儿子都是进士,子孙中出了唐宋八大家里的三位,孙子苏轼更是破了北宋制科考试的记录。</p>
但苏序对科举的态度却十分淡泊,甚至于苏洵的哥哥考中了进士,喜报传到眉山,老爷子当时在看人下棋。</p>
他接到喜报后也只是把‘录取通知书’和湿漉漉的没吃完的半块牛肉放在一起,让小 童给捎回家,自己继续看别人下棋,根本没把这当回事儿。</p>
换做别人家的孩子考中了进士,知道朝廷的文诰要来,全家人早就敲锣打鼓的列队恭迎了,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家的荣光。”</p>
宋仁宗赵祯听到这里,眉头微微一挑:“这个苏序,倒也有趣。”</p>
赵祯的贴身太监小心地把皇帝刚刚写完的字吹干墨迹,然后笑着凑趣儿:“是呢,听悦娘子所说,这苏家一门四进士,还有三位唐宋八大家。</p>
之前悦娘子去岭南之时曾说韩愈韩文公也是八大家之一,这岂不是说我大宋一下子出了三位可比肩韩文公的人才。</p>
恭喜官家,贺喜官家。”</p>
没人会不喜欢听别人拍自己马屁,尤其是有水平地拍马屁,用后世的话来说,这马屁简直拍在了赵祯的心巴上。</p>
他摇头失笑:“还是你嘴甜。”赵祯又随手招了个小太监,“去,把这幅字找人裱起来,赐给苏家父子。”</p>
小太监领命而去,赵祯又吩咐宫人:“摆驾,朕去看看母后。”</p>
刘娥这边也正看天幕看得开心,苏子瞻才华横溢,她本就欣赏,如今听俞悦所说,苏子瞻这性子还是家学渊源。</p>
见到赵祯过来,她双目含笑道:“哀家就说这苏子瞻是个好的,如今看来,这苏序也是个妙人。”</p>
赵祯也觉得如此:“谁说不是呢,这苏序如此心性旷达,倒真适合做个教书先生。”</p>
赵祯越说越觉得像苏序这样的人才埋没了就很可惜,他眼睛一亮:“倒不如真召他进京,做个国子监博士。”</p>
刘娥微微摇头:“不可,怕是他这等视金钱名利如浮云的人,在野会更自在些,召他进京反而不美。”</p>
赵祯微微思索了下,觉得也是,就没再提这茬,母子二人专心看天幕。</p>
俞悦:“所以我们说,苏序的豁达,淡泊对苏洵、苏轼和苏辙的一生都产生了极深刻的影响。</p>
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苏洵正是在父亲的个性化培养下,游历名山大川,遍访贤人,思考古今兴衰之因果。</p>
不但拓宽了眼界,更是大大的提高了思辨能力。这对他以后成为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的思想家夯实了基础。</p>
可以说苏洵虽然没有考取功名,但他的少年生活是极幸福的,也绝非虚度。</p>
父亲的理解和支持,让他的天赋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展,也足以温暖一生,治愈一生。</p>
即使到了老年,苏洵也在感慨。这个世界上只有自己的父亲和欧阳修懂自己。</p>
所以仅凭这一点,苏洵就已经比很多人有先天优势了,因为并不是天下的爸爸都懂自己的孩子。”</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