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策论,才德之辩
小素咩咩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29章 策论,才德之辩,她办个同窗宴,满朝文武都来了?,小素咩咩,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会试终于到了最后一场,也是最为重要的策论。策论的题目有近千字之多,光是读完就要费一些时间。</p>
阅读完前面的材料,祝澜的目光落在题目最后一句话上——</p>
“……士人当以何为先?才乎?德乎?试述德才之关系,并论士人修身之要。”</p>
祝澜薄唇微抿,这题目出得甚是有趣。</p>
按照儒家的观点,德为才之基,才为德之辅。儒家追求君子德才兼备,但若是不可兼得,则往往更倾向于修德。</p>
毕竟有德无才,最多不过是个愚人。若是有才无德,那便成小人了。</p>
祝澜却私以为,朝廷选拔人才,若一味将德行放在才能之前,便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只会坐而论道、尸位素餐之辈。</p>
若放在太平盛世,多一两个无能的官员无伤大雅。但若在乱世,都已经脖颈悬斧了,还指望用德行去感化敌人,未免过于理想主义。</p>
正如大汉之时独尊儒术,以察举制任命官员,过于注重德行。被举荐者多是备受社会舆论称颂的,言行符合儒家规范之人。</p>
如此选拔出来的人才守成尚可,却少了几分机变。以至于到了东汉末年,汉室虽有股肱之臣,铮铮铁骨令人钦佩,却终究难以挽狂澜于既倒。</p>
而曹操颁布的《求逸才令》则彻底推翻了儒家那一套,即便是身负污名、不仁不孝之人,只要身负过人才学,亦可当大用。</p>
以至于后来天下之英才,十之八九皆列于大魏之朝堂。</p>
所以究竟重德还是重才,还是得分时机。</p>
小人不是不能用,这是一把双刃剑,究竟是伤人还是伤己,端看帝王的水平能否驾驭。</p>
祝澜将思路理清,提笔蘸墨,一气呵成。</p>
再抬头时,恍然间已是夕阳余晖。</p>
……</p>
三月十六日的清晨。</p>
会试终了,铜钟之声悠扬响起,回荡在贡院高墙之内。士子们闻声纷纷停笔,将手中狼毫搁置,细心地整理着面前的试卷。</p>
卷纸被郑重地交到受卷官的手中,受卷官们一一清点,确保无误,再由弥封官弥封试卷并且编号。送往同考官处分房批阅,进行预选。</p>
(最近遇到骚扰了有些影响状态,女孩子们网购尤其是同城千万别暴露性别,否则容易变成跟我一样糟心的倒霉蛋orz)</p>
。</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