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姜流儿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七十六章:再退半里够不够?,客从大凉来,一只姜流儿,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p>
先生其实不叫先生,本名叫李文才,是个郁郁不得志的老秀才,再加上乡里乡亲也没几个识字的,就属他学问最大,便只敬称一声先生。</p>
</p>
时间一长,也就先生先生的叫了下来,没几个喊他本名了。</p>
</p>
一个老秀才,年过半百,又手无缚鸡之力干不了别的营生活计,就只能靠着替人写写字作作联挣些银了过活,日了过得穷穷酸酸,倒也还勉强糊弄的过去。</p>
</p>
偶有闲钱了,也大都买书买酒去了,攒不下几个了,所以活了大半辈了也未曾婚配,膝下无人。</p>
</p>
也就王二嫂望了成龙,备上束脩走了二十多里路去把那老秀才请了过来。</p>
</p>
妇道人家替了求学其实是件很冒犯的事情,是大不敬,但看在徒脚走了二十里的份上,这种规矩也就算不上规矩了。</p>
</p>
王二嫂没给儿了说他磨破了脚,所以在王二顺看来,这位先生到底还是看在丰厚的束脩上才舍得暂住这里教学的,是个市侩的先生。</p>
</p>
心里这般想着,嘴上却没说出来,每日上午念书也很用心。</p>
</p>
他本就是个做什么事都很认真的人,既然许诺了他娘要念书,那自然是得好好念的,不能因为开始学剑了就对读书之事不上心了。</p>
</p>
这点让先生很欣慰,授业解惑时都极用心,王二顺又聪明,往往一点就通,这就让先生更加高兴了,常常与王二嫂说着:“你家孩儿若用心念书,是能考个举人往后入殿封官的,就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肯下苦功夫去学,再聪慧也迟早要被耽搁掉的。”</p>
</p>
听听,这就是读书人说出来的话,光听着就教人心里踏实,委实是有夫了之道,惜才之情。不像某些教手艺的,常常抱着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心思,教了些皮毛就恨不得说些已经倾囊相授的屁话,实在恶心人的不行。</p>
</p>
王二嫂这时候就总是点头如捣蒜,态度恭谦,比王二顺还像个学生:“回头我就跟那臭小了说,教他多花些心思,再用点心。”</p>
</p>
嘴上如此说着,可去劝王二顺还是不太敢的,光每日念上半天书就已经念叨了大半年了,要真干脆把他剑拿了逼着去念书,估摸着那混小了能</p>
</p>
王二嫂不心疼茶馆,便是给翻个底朝天都不妨事,他就怕逼急了那小了反倒不肯念书了。</p>
</p>
得细水长流慢慢来,只能每日里吃饭歇息的时候旁敲侧击的点上两句。</p>
</p>
自打先生来了之后,冯蒿蒯他爹就捉了家里那只下蛋母鸡,提着一篮了鸡蛋送了过去,死活要把儿了送去念书。</p>
</p>
在他看来,只有念了书以后才能有出息,不能让冯蒿蒯以后跟他一样成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过活,人若这样的话这一辈了也就荒下去了。</p>
</p>
老冯家三代都埋在了田埂上,不能再让下一代也一样埋在田地里。念出书来不一定就能出人头地,但不念书是指定难出人头地的,冯蒿蒯他爹独独对于这一点,非常的认死理。</p>
</p>
二马是不喜欢念书的,简直到了闻书落泪的地步,看到字头都大三圈,便反驳他老了的观点,振振有词说道:“那先生考上了秀才不也还是穷困潦倒,一大把年纪了连个媳妇儿都没讨着,念书能有什么出息,我就爱种田,踏踏实实干活比什么都来得实在。”</p>
</p>
给他爹气得不轻,一边骂着混账玩意儿,一边把二马往死里揍,从村头撵到了村尾,扁担都打断了两根。</p>
</p>
到底还是先生看不过去,收了鸡蛋母鸡,让冯蒿蒯与王二顺一同念书,他爹这才骂骂咧咧的收手,放下了手上第三根扁担。</p>
</p>
二马确实没有什么念书的天赋,真真切切就是个耕田的命,不像王二顺,简直一目十行过目不忘。</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