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兵哥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80章 这大桥,很传奇,从我的团长开始抗日,小兵哥,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怒江大桥(原型惠通桥)位于保山市施甸与龙陵两县交界的怒江大峡谷上,是昆明通往滇西乃至国外的咽喉要塞。
这座桥所在的位置本是一个渡口,早在明朝之初便已存在。
当地人把它叫做“腊勐”渡口。
到了清朝的道光和同治年间,中国的进出海口几乎为猎枪所霸占,陆路运输的要求开始逐渐变高。
在怒江土司线如伦和永昌府同知覃克振的倡导下,决定把把“腊勐”渡口修建成了大桥。
爱国侨民梁金山听完消息后,于公于私于民决定捐资筑桥。
“两家”正好一拍即合!
于是由清朝官方来负责操办,比如召集相关的建造工人,给施工队批准相关建桥手续等等。
梁金山则负责出一部分资金,聘请美国阿柏兰德工程师设计,然后去海外购买建桥所需要的材料。
整座桥的结构为飞锁吊桥,最重要的铁索全都来自于海外。
这也保证了桥梁主体的质量!
当时把这些建桥材料运到怒江边,可谓是下了大力气。
先用货船从德国装货运到缅甸,接着用火车由缅甸的仰光运到腊戌,后用汽车运至缅甸边境之南坎,最后再用骡马驮至怒江桥工地。
仅这个建桥材料运输的过程,就动用了成千上万的人力物力。
由于建桥的困难如此之大,这也就导致怒江大桥从1932年就开始动工,直到1935年底才落成。
一座单行道通行的铁索桥,建桥时间长达三年之久。
可见剑桥难度之大
怒江大桥建成后,长三十六丈九尺,宽一丈七尺,也就长度不到120米,桥梁总宽度5米多。
这个长度只是跨桥长度,事迹加上横拉索与桥墩,桥梁长度超过了150米。
共耗资卢比二十余万盾。
当时由于政局已经比较混乱,因此这座桥建成后一直没有正式命名,依旧是以渡口来称呼这座桥。
直到1938年1月修筑滇缅公路时,才将这座桥正式命名为怒江大桥(惠通桥)。
与此同时。
为了增加桥梁的使用价值,修路时再一次对怒江大桥进行了修缮强固,使得怒江大桥全长达到了205米,跨河的桥面长度接近了190米。
不过,整座桥的主体依旧没变。
还是由4根超大型铁锁,和17根由德国生产的巨型钢缆飞架而成,最大负重量依旧只有7吨左右。
虽说这座桥只是一座铁索桥,为了保持平稳,加上受限于桥面宽度。
车辆过桥只能够单行。
可是这座桥依旧是当时怒江上,唯一一座可以通车的大型桥梁,更是滇缅公路最为关键的节点。
怒江大桥的顺利建成,不管是对中国的抗日战争,还是作用于民间的中缅交通,开发整个云南的丰厚自然资源,都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也正是会同桥对抗日的重大作用,每年可以给国内运送数10万吨物资,让内地的部队可以和日军持续作战。
日本侵略军看着惠通桥十分恼怒,先后派出多批次飞机轰炸惠通桥。
根据相关资料的记载,日军共计派出派出过飞机168架次进行了6次重点轰炸,投下的炸弹超过4000多枚。
最严重的一次是月29日,日寇35架飞机空袭惠通桥,炸断了主要的横拉索9根。
日本新闻媒体当时很得意忘形,向全世界广播“滇缅公路已被切断,3个月内无通车的希望”。
可惜日本人小看了怒江大桥的坚固,也错估可中国护桥工程队的能力。
经过护桥勇士们的及时抢修,在11月2日的上午,仅仅中断了2天又10个小时的惠通桥上,又再一次变得车水马龙。
直到42年5月第1次远征作战溃败,日军56师团气势汹汹直扑而来。
为了避免日军长驱直入直扑重庆,不得不壮士断腕用炸药炸断怒江大桥,这座桥才终于停止了运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