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六十五章 募兵,大唐不良人,庚新,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也不完全是苏大为在情报侦察和断案上的能力。
李治更看好的是苏大为的未来。
那个能在军中大放异彩,成为大唐新一代名将,如苏定方般擎起大唐半壁的未来。
也正是出于这一点,对苏大为方才一些言语无状,李治也没有真的发火,而是让郝处俊一一点出其中关窍。
这也是一种“组织培养”。
“咳咳~”
郝处俊轻咳两声,将苏大为的注意力拉回到自己身上。
他拈须道:“方才说到,府兵战力衰弱,是大势,是必然,并非朝廷舍不得钱粮厚赏。
府兵与兵募相比较,府兵是半农半兵,男子二十成丁,每三年需要应征为府兵一次,点中的需要终身承担兵役。
府兵制下,被征为府兵的家庭一般可以免除徭役,退役后可优先得到口分田,战死了口分田由子孙继承。
府兵制下,各地府兵平时在家乡务农,农闲时集中于各地折冲府操练。
二十至六十岁的府兵,还要轮番到长安或边地宿卫执守,战时参战。
作战时,没有固定的服役期限。
此外,府兵的战马、兵器、衣甲、部份口粮,需要自备,对财力要求甚大。
若是作战胜利,赏赐颇厚,但若作战不利,将会有极大的负担和损失,甚至破家破产。”
停了一停,待苏大为消化了这部份,他接着道:“至于募兵,则是完全职业军人,朝廷征召士卒,将给固定和明确的薪饷,且装备衣甲后勤,皆由各地州府和朝廷提供。
阵亡有抚恤费,年老退出兵制,朝廷也会给养老钱。”
说完这些,郝处俊又停了片刻,待苏大为将这部份理解后,才开口继续道:“以前府兵制,一则难以持续,二则国家有战,容易耽误农时,伤农,也伤农人家财。
因此逃避征召者日多。
现以募兵代之,重赏厚赐如太宗时的府兵,而招得终身的职业兵士,如此战力能得到保证,不伤农时,朝廷和应募之人,各有其得,岂不两便?
对了,之前说的兵募,其实就是募兵,不过暂时朝廷还没有征召终身制的兵卒,所以兵募算是一个试行,先征召数年,试看成效。”
苏大为微微颔首,心中思绪不断翻涌。
募兵制,当然是未来的方向。
知道历史大势的他,很清楚府兵制在李治朝走到了尽头。
募兵,是未来大唐的主流趋势。
府兵与募兵,其实各有优劣,很难说哪个更好。
或者只能说,在不同的时期,帝国有不同的需要。
一切都是根据环境变化而变化。
当然,郝处俊的话里,还是有不少隐藏的关窍,可以多加琢磨。
比如之前说府兵的战力,必然一代代衰弱下去。
这是事实。
但府兵的衰弱,并非只有这一个原因。
大唐开国四十余载,原来的府兵已经跻身为军功贵族,大农庄主,大地主。
全国各地,土地兼并已经越发严重。
无田可赏,也是事实。
各种缘由,共同推同府兵加速衰弱。
募兵,从眼下看的确不错。
但也意味着,帝国需要花更多的钱,去养着职业军人。
府兵可是很省钱的,自耕农,农时耕田,闲时参军。
自带干粮。
大唐不费什么事,就能召集一帮可战之兵,而且开国的这批还相当的猛,打得四夷臣服。
可惜,属于府兵辉煌的时代,已经渐行渐远。
未来得募兵,从职业化来说,确定是更专业,更精锐。
虽然朝廷多花了钱,但是省了田地,这么看,还是合算的买卖。
但苏大为知道,日后这募兵,算是把大唐给坑得不轻。
各恶少年、犯罪者、各蕃属胡人,皆能参加。
龙蛇混杂,良萎不齐。
间接催生日后的藩镇……
不过,那都是很遥远之后的事了。
苏大为收回思虑,向着郝处俊郑重一礼:“谢东台侍郎为我解惑。”
又向着高座上的李治叉手行礼:“谢陛下提点……”
话音未落,苏大为再次开声道:“臣,还有一个疑问。”
李治和郝处俊等人,正愉快的微笑着,或拈须,或摸着椅子扶手。
那种愉快的神情,好像是看到一个迷途青年,被他们三言两语给拉回到了正道上。
成就感满满。
结果苏大为一句话,令李治措手不及,不由剧烈咳嗽了几声。
“你……你还有什么问题?”
“臣想询问马政之事。”
苏大为低眉顺眼,一副忠心耿耿的模样:“之前臣在百济,觉得战马损失颇重,而军中补充不及,这次回长安,听说朝廷又要废除农人养马之策,一时不解,还望陛下和东台侍郎不嫌弃臣愚钝,替臣再点拨点拨。”
“你……这浑不吝……”
李治一脸嫌弃的指了指他,又忍不住向左右太监和郝处俊等人吐槽。
“你们看看他,哪里像是苏定方的弟子,倒像是程知节教出来的一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