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第 17 章
陆女公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17、第 17 章,小丫鬟在七零[古穿今],陆女公子,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玉米劳力每人一百斤,小孩每人50斤,棉花劳力每人10斤,小孩每人5斤.....
辛辛苦苦的忙活了大半年就等这一天,妇女们提着分到的棉花聚在一起,这个说她今年要做条新被子,一家老小都只有两条被子,一个铺一个盖,夏天还好,冬天冻的没法过,那个说她要给孩子们每天做个新棉袄,孩子的旧棉袄短的露出了很长一段胳膊,还有的说要织成布,用来做鞋做衣服.....真是每一斤棉花都有它的用处,女人们恨不得一斤当成10斤用,可是一斤终究是一斤,只能捡最重要的做。
这几天王树和整个人就呆在房间里哪也没有去,他正在废寝忘食的写计划书,毕竟挖河是件大事,赵连海一个人还没有办法决定,这份计划书要带到镇里去,整件事成败与否在此一举,他拿出了十二万分的精力来做这份计划书,他奋笔疾书,那本资料里的大数据深刻的记在他脑子里,用的时候一个个都蹦了出来,没有丝毫的误差,王树和自己都佩服自己,他简直是达到了过目不忘的地步。
写累的时候他就会给大丫写上一段话,有他见过的风土人情,也有书上提到过的有趣的人物传记,写好后,一个字一个字的读给大丫听,他还送了大丫一本没有写过字的笔记本,还在扉页上写上了:古长青三个字。
大丫用手抚摸着这三个字,她当然认的,这三个字就是她的名字,这笔记本看上去很精致,还有着漂亮的封面,她舍不得在把字写在这上面,于是向王树和讨了几张写废的纸,就在上面写写画画,在大丫看来,王树和讲的比赵老头和嫂子张双双都要好,他不光说话声音好听,还写的一手漂亮字,就像书上印的一样。
就在这样一间小小的房子里,王树和在描绘着属于他的人生蓝图,大丫在旁边在王树和的指导下去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学校里一天学习的新字才不过十几个,大丫现在每天学的可不止十几个,一小段景色描写,最少也有50、60个字,一首诗歌也有20、30个字,就这样,上午学了一段,下午再换另一段,当然有可能同一个字会重复出现,这也恰好是巧妙之处,正好给大丫加深了记忆。
在王树和起草计划书的这几天里,大丫不知不觉竟然学了200、300个字,这样下来,从她来到这个世界几个月的时间里,她前前后后学了将近500个字,已经赶的上一个学生一个学期能学到的量,想到这,她都激动的想哭,在王树和忙的时候,她会给他端茶倒水,甚至还把饭给他端到桌子上。
大丫看着王树和写的这么厚的册子,她就在想,自己什么时候也能像他一样。
历经了四天不分昼夜,王树和终于完成了这份盐碱地治理书,洋洋洒洒几万字,在这份书里,王树和详细的介绍了赵庄的环境、人口、耕地现状,分析了治理盐碱地的可行性和迫切性,还绘制了赵庄周围10公里内的河流、道路分布图,最终还不忘给领导们歌功颂德.....
当镇里的领导们拿到这个计划书的书时候,都不敢相信这是一个不到20岁的年轻人写的,既不浪费耕地,还能连接河流网,给农田灌溉带来方便,没有理由不做,最终镇长直接拍板下了决定,直接命人起草了文件,盖了公章。
赵连海把镇里的下达的文件带回村里后,立马召开了全村动员大会。
大家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竟然这样兴师动众,大会由赵连海主持,不过主要介绍人是王树和。
王树和一番话说的感人肺腑,“各位父老乡亲大家好,我来到咱们村子里也已经一个多月了,对咱们村子也有了大概的了解,据我所知,咱们村里有一百亩盐碱地,几百年了,这块地一直寸草不生,甚至鸟不拉屎,现在镇里关心我们,给我们制定了可行性方案,让我们去治理它,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如果能治理好,明年我们就能多分三分之一的粮食,好事宜早不宜迟,经过深思熟虑,我们打算趁着现在土地还没有上冻,抓紧时间挖河,这样明年春天就能看到效果。”
一听要挖河,很多人开始不乐意了,“挖什么河,那可是盐碱地,都不知道存在多少年了,现在要治理,这不是开玩笑?”
“这样挺好的,没盐吃了,还有盐吃,省钱了!”
“王树和,原来你这几天没有出来,就是为了搞这个烂事啊,你是闲的蛋疼是吧!”
这河还没有开始挖,村民们就开始怨声载道,这就是人的劣根性,对自己的没有好处的事,坚决不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