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奇嘉会格提示您:看后求收藏(21、第 21 章,书穿之我不是主角,三奇嘉会格,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的时候,邻舍的鸡就开始啼鸣了,王素素虽然睡得很熟,但也醒了,到后院,用碗盛了水漱口。
经过一晚上的功夫,这水果然变清澈了,看来古人的智慧真的是很了不得。
隔壁的秦大娘也起了,见到已经换了荆钗布裙的王素素,笑着同她问好。王素素也站在自家后院同秦大娘问候,这种感觉,让王素素有一种归隐在田园之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邻友亲善的感觉。
对于一直生活在都市中的王素素来说,以前生活在高层大楼里,隔壁住了谁,长什么样子,或许一年两年都不会认得。
就算两个人住隔壁,可是同进一部电梯中,她依然会问自己同层的邻居住几楼。
这种情况,可能对于都市人来说再正常不过了,由此人心越发的冷漠,庞大的家族变成了三口之家,最后缩小到单身公寓,社会的细胞分子日渐变小,虽然个人是越来越强大了,可是群体却越来越松散,每个人都是分裂的,碎片化的个人。
而如今,可以站在自家的院子里,呼吸新鲜空气,跟隔壁邻居打招呼,心境顿时开阔温暖,这种田园生活,让王素素觉得,穿越一次似乎也不赖。
王素素出门的时候,魏长卿还在睡觉,王素素对着他躺在席子上的背影做了个鬼脸。
因为知道这么早东西两市的店铺都没开门,于是她只能去坊中转转,找了个屋檐下站着,看早饭铺的生意如何。
路上还有不少挑着担子,前后两个箩筐里用布盖着卖吃食的商贩。
王素素基本上了解了一下早饭铺子的生意情况,就跟着那些挑着担子的生意人,看他们的生意情况。
根据王素素的观察,早饭的时候,买蒸饼的人比较多,有两个抓着热乎乎的蒸饼拢在袖子里,吃的时候还被烫得呼哧呼哧的。
那些个挑着担子卖蒸饼的,好像会在竹制的箩筐的底部下面放个铁盒子,下面也是镂空的,里面烧着炭火,而竹箩筐下面估计是吸满了水的布,这样能保证上面的蒸饼继续吸收到热气。
蒸饼其实跟现代的包子是一个概念的东西,只是形状扁圆,但是按照这些人卖饼的情况看,他们一天能卖出的数量不多。
同时王素素还见着有人在卖一种类似饺子的东西,他们称之为饆饠,不过看上去很粗大,形状也不规则。
王素素以前除了读书,还喜欢吃,不仅吃了不少,而且吃完还会学着做。所以在杀价姐的花名之后,她还有另一个绰号,叫吃货。
吃货掏了钱,买了一个蒸饼来吃,这蒸饼上面是圆的,下面是扁的,就像那种豆沙包的花式。里面有不同的内陷,她吃的这个是肉的。
不要怪她,谁让她好几天没吃肉了?还好作者写的这个唐代经济发达社会富庶,如果她穿越的是个民生凋敝的时代,真该去撞墙了。
蒸饼下肚,她又去买了饆饠来吃,据说也是有很多种口味的,樱桃的虽然好吃,但是总觉得这种没有经过中和的东西,口感和味觉上的感觉不佳。
王素素爱吃,她出生的时候,改革开放才没几年,物质也不算很丰富,很多东西吃来味道十分不错,可是后来吃的多了,她就觉得以前吃的那些没什么滋味了,想来人都是这样的,口味是会越来越刁,也越来越丰富的。
所以如果能从口感口味上改进,她想自己做的食物应该不会太差。
观察了一上午,王素素基本上就已经决定了以卖吃食为主,而吃食之中,首选类似馄饨、饺子和包子之类的点心。
那么,接下来就是尝试,看哪种比较能够提升经济效益。
王素素先得去买小麦粉,在唐朝的五谷中,小麦占据了不可或缺的位置,和稻米一样是唐朝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主食。市场上有不少的小麦粉,然而王素素发现精选的小麦粉非常贵,而粗糙的小麦粉可能就做不出她想要的那种口感。
米店的大叔是个络腮胡子,他的双眼锐利有神,这会儿正看着想进却不敢进来的王素素,王素素抬脸,就见大叔双眉都快皱到一块儿了,很是凶相,连忙嘿嘿一笑道,“额,老板你好啊。”
“叫我郭三郎。”老板挑眉,继续看着王素素,心道这小娘子形容鬼鬼祟祟的,该不会是想来偷米吧?
王素素于是走上前问郭三郎道,“额,敢问这小麦粉怎么卖?”
“这个20文一斗”他指着最粗糙的那些,跟着又指了指那些精细的道,“这个,80文一斗。”
王素素咋舌,同样是小麦,品质不同价格居然差那么多,可是两种都不是良选,于是她继续抬脸看着郭三郎,想看看他还有其他的选择没有,只见他又走到一垛麦粉旁,这垛麦粉倒比那20文的要看上去精细一些了,郭三郎道,“40文。”
那一斗小麦粉看上去也做不了几个馒头,40文的价格对王素素来说是非常贵了,好在衣服还典了不少钱,如果做出来的东西品质好,附加值高,她开高些价钱,想来也会有人买,于是王素素咬咬牙,一狠心,买了!
买完,那老板抬眉道,“你打算用什么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