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无眠提示您:看后求收藏(210、亩产,五零重生日常,海棠无眠,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负责统计的职工连忙跑上去,帮着把麦子装袋称重。

“一共是四千五百二十三斤!”

磅秤边上的人们纷纷欢呼起来:“五亩地,四千五百二十三斤!”

“一亩地九百斤!”

“九百零四斤六两!”

“天啊,九百多斤,亩产九百多斤!”

这个数字让所有的人都陷入了狂喜之中。

只有姚软枝脸上带着淡淡的微笑,并没有太激动的表现。

实验一号在试验中的时候统计过了,能比现在正在广泛使用的麦种增产百分之二十到五十,而且农场有最新的化肥供应,加上农场种植方面是按照姚软枝的操作手册进行的,出现这个产量,并不意外。

在二十一世纪,冬小麦亩产九百斤是普通情况,上千斤的也很正常。他们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不过在五十年代,亩产一二百斤都很常见,上个三百斤就算是年景不错了。

北方只有春小麦,没有冬小麦的地方,产量更低。

去年粮食大丰收,也就是三四百斤的产量。

农场职工们怎么能不兴奋不激动呢?

《铁原日报》的记者也同样兴奋,他举着沉重的相机频繁地按动快门,捕捉着一张张兴奋的面孔,一个个喜悦的画面。

负责文字采访的记者激动地跑到姚软枝面前:“姚场长,实验一号亩产九百零四斤,这在全国恐怕都是一个破纪录的产量,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姚软枝:“这要感谢上级领导的支持,感谢农场全体职工的辛勤努力……我们作为国营农场,要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还要继续努力,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贡献我们的力量……”

这种套话姚软枝说得滚瓜烂熟,记者听了却是备受感动的样子:“姚场长,你真是一个谦虚努力的好同志,在这种了不起的成绩面前,仍旧没有忘记自己的本职工作……”

“满满姐!”李育红从人群中挤了出来,刚才她被一群人抓着围着表达兴奋和敬佩之情,用尽全力才挤了出来,就看见了站在一边的姚软枝。

想起来姚软枝对她的指点和帮助,李育红也兴奋地跑了过来,结果还没有来得及把自己的感谢说出口,就看见姚软枝对面前的记者说:“这是我们育种小组的组长李育红同志,这次实验一号的选育成功,育种小组是最大的功臣。”

拍照的记者听见了,连忙对着李育红举起了相机。

文字记者也兴奋地过去采访李育红:“李育红同志,你能跟我们讲一讲实验一号选育过程中发生的事情吗?”

李育红看着已经转身离开的姚软枝,心里更加感动了。表姐不但教她知识和技术,而且还把这种光荣的机会让给她,加上姚软枝还给王月娥安排了一个打扫卫生的活儿干,虽然没有编制,但是每个月也能拿到工资——这样的表姐比亲姐姐都好!

实验农场的麦子亩产九百零四斤,这个新闻迅速登上了《铁原日报》的头版头条,加粗加大的字体分外引人注目。

这个消息立刻引起了各层领导人的关注,农垦管理局、省级部门、宣传部门以及某些农业院校纷纷来人,实验农场一时间热闹非凡。

不是没有人怀疑造假,但是实验农场粮仓中堆积的粮食总数,以及实验一号的实验记录,都是实打实的证据,无可置疑。

甚至有些耳目灵通的新闻记者,还查到夹沟村姚软枝的父亲组织的合作社里,也有几家用了实验一号,虽然亩产量没有达到九百斤那么惊人,但是却也有五百多斤,与遭受条锈病后严重减产的同村人亩产不到二百斤相比,也同样让人震惊。

这一下,就连姚文昌那边也有不少记者前去采访了。

当然,了解政策的记者倒不至于认为这是姚软枝假公济私,没见夹沟村不少人都在后悔,说当初姚文昌公开说过,农场新出来的麦种抗病产量高,谁想种都可以去买,只是当时他们没太相信,现在是追悔莫及。

这说明人家姚家根本就没有掖着藏着不让别人种的意思。

还有人想起来,他好像曾经在《h省农业科学》上看到过一篇论文,提到过实验一号麦种的数据,作者似乎就是姓姚……

所以,这位年轻的姚场长还真不是一般的厉害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总裁小说相关阅读More+

第三十二封情书

丹青手

愿圣光忽悠着你

伸出圆手

[综英美]官方吉祥物

蔓里梅

沐无咎唐释

反派是作者的亲儿子

天师的奶萌男友捕捉指南

Ayzo

福气包她有六个大佬哥哥

影夏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