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卿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804章 《汉语拼音》,原始文明成长记,羽卿书,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其实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也有拼音教学,但那时还没有普及拉丁文的字母,所以用的都是直注法或者反切法。
这种注音方法和现代汉语拼音不同的地方就是,它必须要先把常用字靠死记硬背的方法记下来,然后再用常用字去给不认识的生字注音,而古代的启蒙教学就是三字经,千字文这些,基本上把这个全都背下来,就可以用这些字去给生字注音的方法学新字了。
整个过程简单来说,就是先学字,再学拼音,而现代汉语拼音的教学方式恰好相反,先学拼音,然后根据拼音学生字。
古代拼音教学中,直注法就类似于现代有些学生学英语时喜欢用汉字给英语单词注音一样,比如苹果的单词,就注音“挨炮”,橘子就注音成‘熬润汁’。
古汉语中也是一样,当学生学习一个新字的时候,比如医生的医,老师就会告诉他,这个字和‘一’同音,学‘武’的时候,就注明和‘五’同音。
但这基本都是单音节的汉字,碰到那种由两个音组成的汉字,就要用到反切法。
反切法就类似于现代的双拼,分为上字和下字,上字代表声母,下字代表韵母,例如昌盛的昌字,这个字的注音就是‘尺良’,尺取前面的声母ch,良取后面的韵母ang,两个字合起来就是chang昌。
这种反切法的来源众说纷纭,具体从哪来的没有明确记载,但在汉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是真的,当然,也有宋朝的一些人说是从西域传来的,可是也有人反驳宋朝之前中国已有双音文字,那之前的老祖宗是怎么学汉字的?
各说各有理,最后就是没有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老祖宗们真的很聪明。
不过这样的反切法先后经历了数次改进,但它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现代汉语拼音用音素注音那么清晰标准。
最早用字母给汉字注音,并且出书的,是在明朝,由当时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根据拉丁字母发明,当时创造性的弄出了二十六个声母和四十四个韵母,然后另一个传教士金尼阁正式出版了一本用字母注音,类似于字典的字汇,名叫《西儒耳目资》,不过并没有普及,但是对以后的影响也非常大。
一直到了清末民初的民国初期,才出现了更像现代字母拼音的切音法,后来经过再次改进,就成了建国后普及的这套字母拼音。
目前汉部落还没有出版过一本正式的字典,汉字教学全靠老师口耳相传,老师指着这个新字告诉学生们念什么,学生们就跟着怎么念,但多数时候,用直注法的时候还是比较多。
有时候罗冲还看过一些士兵的家信,甚至那些官员写给自己的报告,里面就经常有错别字的出现,大多数都是一时忘了这个字怎么写,然后就找了个同音字代替,这就是直注法的精髓,用同音字代音。
罗冲不想再走前人的老路,搞什么落后的反切法,反切法不管怎么改进,它都有局限性,中国汉字那么多,不可能就那么正好能找到合适的汉字来做反切注音,而且用来反切注音的字还必须用常用字,要不然你拿两个更生僻的汉字来注音,人家也不认识啊。
另外一个重大弊端就是,反切法无法注明声调,这就比较尴尬了,所以罗冲准备直接把因素拼音推出来,也就是现代的26个字母和四个声调组合而成的现代汉语拼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