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证道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71章 请开海禁(两章合一),明王首辅,陈证道,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朱厚熜惊喜莫名,点头道:“夏给事言之在理。”
礼部尚书毛澄却是怒气冲冲地行了出来,大声道:“皇上,夏言此番话初听确似有理,实则却是荒谬之极,可笑之极。
首先,倭贼劫掠沿海地区自元朝便有之,倭人狼子野心,贪婪残忍成性,不服王化久矣,可知我大明即使不厉行海禁,倭人亦会烧杀抢掠我大明沿海。所以,去年那场倭患未必就是厉行海禁引起的。
第二,夏言说厉行海禁令到百姓生计断绝,因而铤而走险出海为盗。臣以为这完全是地方官员不作为所致,地方士绅豪强妄图通过海贸走私谋取暴利,所以怂恿地方百姓出海占岛为盗。臣听说东沙岛海盗陈思盼就是如此,表面为盗,暗地里却是替本土的士绅商贾走私销赃。
所以,臣以为不仅不应该开放海禁,反而应该实行更加严厉的海禁,以重典震慑宵小,令其不敢知法犯法,我大明海疆自然就海晏河清,风平浪静了。”
毛澄话音刚下,立即便有不少守旧派的官员喝彩叫好。
徐晋剑眉一挑,此时此刻,他自然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夏言孤军奋战,既来之既安之,那就再拼上一把,于是举步出列,朗声道:“毛大人此言差矣!”
徐晋这一出场顿时成为全场的焦点,更加坐实了他就是“幕后主使者”了。小皇帝朱厚熜见到徐晋出手,不由精神一振,以他对徐晋的了解,嘿嘿,有好戏看了!
毛澄老早就跟徐晋公开撕破脸了,脸色一沉,毫不客气地反讥道:“徐侍郎可有指教?”
毛澄特意咬重“侍郎”两个字,明显是在提醒徐晋注意身份,你小子只是上侍郎而已,别在老夫面前装大尾巴狼。
徐晋淡定地道:“指教不敢当,下官只是想请教一下毛大人,我朝太祖当初为何下令禁海?”
毛澄虽然语言上对徐晋轻蔑,但内心却是不敢小瞧,为免中了徐晋的圈套,先是斟酌了片刻,这才小心地答道:“倭人自元朝便屡屡侵扰东南沿海,太祖立国后,倭人仍不知收敛,不复王化,冥顽如初。
后来,倭国虽表面臣服我大明,但实际狡诈多变,甚至暗通奸臣胡惟庸,图谋不轨。所以太祖下令断绝与倭国人往来,并命信国公汤和经略沿海,设备防倭,同时下令片板不得下海,禁止我大明老百姓私自出海。自此,我大明的禁海令一直沿用至今。”
徐晋拱手微笑道:“毛大人,下官受教了,所以说,我朝太祖下令禁海,完全是为了防备倭国是吧?”
毛澄皱了皱眉,隐隐觉得不妥,点头警惕地道:“可以这么说。”
徐晋转向御座施礼道:“皇上,臣亦以为我朝太祖之所以下令禁海,完全是为了防备倭国人。不过,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任何政令都应因时制宜,我朝立国至今一百五十余载,太祖当年实施的政令,放在今天未必还适用。譬如太祖的禁海令,当年是为了防止逆贼勾结倭人图谋不轨,但现在我大明已经根深叶茂,根本不用担心有人里通外贼。另外,臣虽然不才,但侥幸已经荡平了大明沿海所有倭贼,禁海防倭更无必要。
正如夏大人刚才说讲,开放海禁通商,允许百姓出海捕渔生产,既可让我大明百姓丰足,又能增加国库收入,何乐而不为呢?臣以为,即使太祖在天国有灵得知,肯定亦会支持开放海禁的。”
“放肆,太祖圣意又岂是你能妄加揣测的。”翰林学士石珤跳出来破口大骂,那根手指都快要戳到徐晋的鼻孔了。
徐晋不禁暗叫一声我擦,微微向后退开半步,皱眉道:“石大人还请自重,驾前如此失仪,身为礼部侍郎却不知礼,简直怠笑大方之家!”
“竖子安敢口出狂言侮辱本官,本官今日与你誓不两立!”石珤闻言怒不可遏,竟然捋起衣袖便欲上前海扁徐晋一顿,幸而旁边的毛澄和杨旦及时上前拦住。
吏部尚书杨旦拦下石珤后,怒视着徐晋道:“徐子谦,休得口出狂言,沿海的倭寇虽然暂时被你剿灭了,但是倭国还在,尔安知倭寇不会卷土重来,据本官所知,那织信美子便从你手中两次走脱了。”
徐晋慨然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淹,倭寇若再来犯,再灭之便是,我大明精兵强将如云,又岂会惧日本这种蕞尔小国。更何况只有千日做贼,哪有千日防贼的道理。我们大明堂堂天朝上国,就应该自信地打开国门,友宾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火枪。倭寇犯我,就灭倭寇,西洋人犯我,就灭西洋人,我大明有何惧之?”
徐晋这番霸气无比的话语顿时让在场的武将热血沸腾,下意识地齐声喝彩,御座上的嘉靖帝亦是激得手舞足蹈,哈哈大笑道:“徐卿说得好,我大明有何惧之?”
杨廷和终于看不下去了,上前一步训斥道:“常言道水满则溢,月满则亏,骄兵必败。徐晋,这两年你虽然打了不少胜仗,但未免口气太狂妄了。日本虽是蕞尔小国,但前朝阿拉罕以师十万从征,仅三人还矣,尔自比之阿拉罕何如?”
杨廷和口中的阿拉罕正是元朝的开国皇帝忽必烈,他两次发兵征讨日本都失败了,第二次发兵十数万,最后几乎全军覆没,只得三人活着回来。
内阁首辅亲自开口训斥徐晋,瞬时四下寂然,人人抻长脖子看戏!
徐晋微不可察了皱了皱眉,不卑不亢地道:“杨阁老言重了,下官安敢与前朝开国皇帝相比较,只是我大明能取代前朝,可见我大明的军队比之前朝只强不弱,再加上我大明军队现在火器精良,非是日本能比的。所以不是下官夸口,只需一支装备了燧发枪的万人队,便可横扫倭国!”
徐晋这话听似有理,但实际却是强词夺理,忽必烈时期的蒙古骑兵强大得让人绝望,朱元璋打败的只是元末的蒙古兵罢了,这个时期的蒙古骑兵战力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当然,元末的蒙古骑兵战力依旧远胜明军骑兵,只是吃亏在火器上而已。
杨廷和虽然明知徐晋在强词夺理,一时却反驳不了,总不能跟徐晋争论明军战力不及元军吧?所以只能冷哼一声喝道:“徐子谦,休得狂莽。子曰: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已而用之。正所谓国虽大,好战必亡,又岂能轻启战端?我大明军队就算再强,倘若穷兵黩武,最后必然万劫不复!”
徐晋拱手道:“杨阁老教训的是,不过,下官只是想说我大明不惧任何敌人而已,没必要为了防备倭寇而禁海,禁海令理应废除。”
杨廷和冷哼一声道:“太祖所定下的禁令又岂能说废除就废除的,更何况农桑才是国家之根本,只要轻赋税薄徭役,自然仓禀实百姓足,百姓足,国家自然就长治久安。开海通商完全没有必要!”
徐晋真想给杨廷和翻一记大白眼,然后骂他一句:“小农思想,食古不化!”
正当徐晋斟酌着词句准备反驳杨廷和,张璁已经眼珠一转,站出来道:“正所谓事辩越明,理越辩越清,所以下官斗胆与杨阁老辩论几句。”
杨廷和瞥了张璁一眼,冷然地道:“且辩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