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上文歌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七十七章 山乡巨变(八),岁月流歌,淮上文歌,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王世川谦虚的打着哈哈,从烧饭的大姐手里端来了饭菜,递给了两位老支书。
三个人在一块草地上盘腿坐了了下来,一大碗的炒咸菜,另加一盆炒鸡蛋,就是他们午饭的全部伙食了。
这时有社员送来了一竹筒自家酿造的老酒,大伙也不客气,轮流接过去豪饮了一通。
今日阳光正好,社员们三五成堆的坐在一起,交流着各家今冬的收成,畅想通路之后的美好生活。
毛竹、冬笋、绿茶、木材,还有各色的山珍野味,今后都能运出大山换成钞票了。
盖房子、娶媳妇、结伴逛县城见见世面、小儿小女去山外读书等等,几代人的梦想眼看就要变成现实,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柳冲大队坐落在一块狭长的山间平地上,背靠着大山,老沙河的一条支流从前方缓缓流过。
抗战时期,这里也是阻挡日军突破大别山脉天然屏障、前往武汉的一个重要隘口。
听老辈人讲,当年有一个团的桂军驻扎在这里长达两年之久,留下了很多的碉楼和房屋,道路等基础设施也比老沙河公社的其他大队好了很多。
所以柳冲到青崖山这段有现成的路基,只要拓宽和增加排水沟既可,修筑起来也轻松的多了。
十一月上旬,筑路大军终于来到了青崖山下。
靠近水库的一侧是青崖山的最低峰石门尖,海拔高度八百多米,山体平缓土层较厚。
县公路局的同志经过现场勘查之后,改变了原来转山绕过青崖山的施工路线,决定直接在面向库区的山体上开出一条道来。
把整个施工都集中在了老沙河公社的辖区之内,也比原来的规划缩短了一小半的路程。
这条由四五个“n”型山道连接而成的盘山公路,全长十多公里,和石门尖的名字正好暗合,后来也成为青崖山风景区里最美的一段乡村公路。
一直到公路贯通这天,从石门公路的顶端眺望水库的对岸,红石湾大峡谷尽收眼底。
王世川才意识到,站在红石湾小学的操场上,看到的那座云雾缭绕的南方奇峰,原来就是青崖山了。
直线距离不过六七里路,简直就是一对隔河相望的孪生姐妹。
然而转山绕了三十多里才来到了这边,真是看山跑死马啊!
社员们就地换装,筑路队变成了伐木队,手里的家伙也由原来的钢钎铁锹,变成了斧头和锯子。
沿着勘查人员事先标记的路线,清除地面上的各种障碍,灌木、毛竹之类。
直到和北坡上山的丁畈大队社员顺利会师,鲜花坪至红石湾的这条山道才算完全的贯通了。
接下来轮到爆破组的师傅们上山了,连续好几天闷雷一般的爆炸声中,各种挡在路中的大小顽石被连根拔起,变成了铺路的原材料。
一个月后,鲜花坪道班的两台四轮拖拉机,牵引着大石磙压路机,终于来到了红石湾。
全大队的男女老幼和红石湾小学的所有师生们,都兴高采烈的站在道路两边看着热闹。
他们当中很多人这辈子都没见过汽车拖拉机是啥模样,今天也算是见到了世面。
来回碾压两三趟后,道班工人们在路的尽头卸下大石磙,然后纷纷跳上四轮车踏上了归途。
拖拉机慢慢的远去了,大地重新归于沉寂。
这条灰白色的简易公路静静躺在群山的怀抱里,没有引起外部世界丝毫的波澜,好像从来都没发生过一样。
“世川,这路能通板车吧?”
卫兰拉着王世川的胳膊,看着几个小娃在路面上蹦蹦跳跳,有点怯怯的问丈夫。
“能通!”
“自行车、摩托卡呢?”
“除了坦克、飞机、火车头,这条路啥车都能走!比我们山外的机耕路要结实好多倍!”
王世川疲惫的答道,两个月的修路苦工累得他脱了层皮。虽然筑路队三天前就解散了,自己也闷头睡了两天两夜,但仍然没有缓过劲来。
“哎呀,今年总算能走娘家啦!年后我要回卫庄好好住上几天,从来没想过走趟娘家会这么难,哎!”
路途遥远不通车辆,加上茶园、家里忙不完的事情,卫兰已经有一年没见过父母亲了,每想起这事就会难过。
“到时候叫上兵子的拖拉机,接他们老俩口来内山住些日子。我们家如今的好光景,你爸你妈到现在还没见过呢。”
公路对于王世川来说已经没有了任何新意,他打了个哈欠准备回屋继续困觉了。
“姥姥肯定走不开,家里那么多牲口,和她闺女一样都是穷忙的命啊!”
卫兰大声召回正在娃娃堆里戏耍的小儿旺孩,驮着他跟在丈夫的身后,缓缓的向家走去。
夕阳正红,晚风萧瑟,山里已经开始下霜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