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华夏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六百二十六章:挖朝廷的墙角?,日月永在,煌煌华夏,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好家伙,小两万!<r/>
<r/>
保定府一府拢共才多少人,这两万人可是全府男人的一成了。<r/>
<r/>
“嗬,好家伙的,这可是够热闹的。”<r/>
<r/>
南城的农贸市场,老李收拾着自己的摊铺,看向大街上这满满的长龙,嘴里吆喝了两句。<r/>
<r/>
“这队可有的排呢,要不要先买点个甘蔗,可甜嘿。”<r/>
<r/>
若说眼下大明国内最受宠的水果,那么老李眼下正在兜售的这甘蔗绝对是可以排进所有水果的前三。<r/>
<r/>
没办法,谁让甘蔗是甜的呢。<r/>
<r/>
糖类这种东西总是招人喜欢,尤其是当生活条件开始逐渐变好之后。<r/>
<r/>
毕竟,如果有的选,跟地里面刨食出来的野菜比起来,糖类食品和水果那自然是无数人趋之若鹜的首选。<r/>
<r/>
眼下大明的糖类消耗速度便正呈直线的表现形式在飞升,虽然没有正经的做过相关统计,但是商务部皇明四十二年记录的食品业商业销售报表中,糖类的消耗量已经达到了趋近二十万吨。<r/>
<r/>
一吨两千斤,这便是达到了四亿斤,大明丁口一亿,人均的年消耗糖类便是四斤的数量。<r/>
<r/>
虽然这个数据对标二十一世纪工业发达化国家那高达二十五公斤以上的人均食糖分配简直是少的可怜,可如果拿洪武三十年时全国糖课的区区几千万斤来看,这个数据已经翻了十倍不止。<r/>
<r/>
硬数据不骗人,这就是时代的成绩。<r/>
<r/>
而大明糖的主要来源便是这蔗糖。<r/>
<r/>
这个最初在印度种植,后转种东南亚的水果,在引进入大明后很快便风靡全国,江南、东北、甘肃等地都开始不停的扩大这一水果的种植面积,其在种植业、果蔬农业经济领域所占据的比重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增长速度。<r/>
<r/>
排队的人被老李的吆喝声吸引,倒是会扭头看看,可也就是咽口唾沫,没得人过去问津。<r/>
<r/>
怎么说毕竟是水果,这价格跟肉制品相比也就便宜那么一点,老百姓不是吃不起,但也不舍得在这排个队的功夫,一人抱着根甘蔗啃。<r/>
<r/>
一根甘蔗,小三十文钱呢。<r/>
<r/>
老李也就吆喝一阵,见没有人搭理,索性也就不再白费口舌,搬了把竹椅坐门口,翘着二郎腿跟那些个排队的汉子聊起闲天来。<r/>
<r/>
“我说你们这,一大早就跑来排队报名,那什么建铁轨的招工公文我也看了,一天才给八十文,还不是现钱,说抵的什么粮油票,你们干个什么劲。”<r/>
<r/>
说着,老李拿起一个糙茶壶,仰脖子灌了一口:“我自己搁城外包了块地种这甘蔗林,现在正缺人手伐蔗打捆,有没有兴趣来做的。”<r/>
<r/>
一些个排队的汉子都笑了起来,好家伙这老李挖墙角都挖到朝廷这来了。<r/>
<r/>
果然,临近过年的日子,哪哪都有缺工的用人单位。<r/>
<r/>
保定府建铁路招的这近两万名壮劳力,怎么可能不招人眼热啊。<r/>
<r/>
而挖朝廷墙角这种事,老李不是第一个,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r/>
<r/>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