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下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百四十七章 那都是钱啊,老子就是要当皇帝,雨天下雨,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王麒入城后,先是见了城内四家情报机构的负责人,了解了城内的局势后,就开始在金陵城开始活动,并秘密会见了李元魁,随后又秘密会见了其他几个确定下来投诚大楚的明廷文武高官,其中不乏掌控实际兵权的将领。
于此同时,&nbp;大批楚军也是陆续抵达金陵城外。
十月十四日,第一师主力抵达金陵城西郊的大胜关外,稍微休息了会,在次日就发动了对大胜关的进攻。
大胜关,此地地形险要,乃是金陵城西南地区的重要要塞。
朱元璋曾经在此地大败陈友谅,&nbp;奠定了明王朝盘踞江南的基础,后来明廷就在这里设立关卡屯兵。
这里不仅仅是江防要塞,也是金陵城外围的重要防御关卡。
然而这样的一个要塞,&nbp;如今驻兵不过三千余人,面对第一师这种楚军精锐部队的猛攻根本就挡不住。
数十门各种火炮的狂轰乱炸,第一时间就让大胜关内的守军丧失了顽抗的勇气。
仅仅是半个时辰后,大胜关内的守军在死伤了两百余人后举旗投降。
大胜关,这个金陵城在西侧抵抗楚军的最重要的桥头堡,也是扼制楚军海军战舰进入金陵城附近江面的重要江防炮台,就这么轻而易举的落入了楚军之手。
紧接着楚军第一师并没有过多的停留而是继续东进,沿途也没有遭到明军的抵抗,直接抵达了金陵城外郭城墙前。
外郭城墙自然是挡不住楚军的。
因为这个外郭城墙实在太长了,周长好几十公里呢,虽然城墙本身也挺高大的,但是守军根本就没有足够的兵力进行驻守,只能是用有限的兵力驻防一些重要外郭城墙段,&nbp;比如说城门附近。
第一师都懒得和那些城门里的明军打照面,直接避开了这些有明军驻防的城门,&nbp;随便选了个地方就爬上了外郭城墙,然后朝着附近的驯象门杀了过去。
驯象门里的数百明军守军一看楚军已经从侧面绕过去,&nbp;并且还分兵杀过来的时候,数百明军果断而干脆的转身就跑了。
紧接着,附近的小德安门以及德安门的明军守军也是跑路了。
第一师实际上就是没有经过任何战斗,直接就夺取了驯象门、小德安门、德安门这三座城门。
经过大胜关以及外郭城墙的战斗后,也是让楚军方面彻底看出来了金陵城守军的虚实。
金陵城内守军士气极其低下,并且战兵数量少,装备也不行,连红夷大炮都没几门,倒是之前在大胜关面向江面的炮台上,有着四门红夷大炮,不过现在都已经落入了楚军之手。
第一师的几个主要将领一商量,觉得还可以更大胆一点,直接发动更多的攻势,甚至可以分兵。
于是乎,第一师当即兵分三路,以第一步兵旅为核心,加上其他师部部队的主力部队继续西进占据雨花台。
而第二步兵旅下属的两个步兵团,则是分别沿着外郭城墙继续进攻,第三步兵团朝着西侧江边杀过去,第四步兵团则是朝着东侧杀过去,逐步肃清并控制外郭城墙。
而对于第一师在外郭城墙的一系列行动,城内的明军却是无动于衷,根本就没有胆量派兵出来拦截。
别说拦截了,原本驻防外郭城墙的明军大多都是望风而逃,根本没和楚军第一师的部队进行交战,有的逃回了内城墙,而有的干脆直接就逃离金陵城了。
不过逃回内城还好,如果是逃离金陵城的话,其实他们也不太可能继续保持有组织的撤退。
因为在外围,还有楚军的骑兵执行封锁任务。
最早抵达金陵城的可不是第一师的步兵和炮兵等主力部队,而是楚军的几个骑兵团。
也就是第一骑兵团、第六骑兵团以及近卫骑兵团,这三个骑兵团组成的大约一千六百骑规模的骑兵部队,才是第一批抵达金陵城外的楚军。
不过这些骑兵部队并没有发起任何的攻城作战,而是抵达后就在外围游走执行封锁任务。
主要是拦截其他方向过来的明军援兵。
当这些溃兵们想要逃离金陵城的时候,那么就会遇到这些楚军骑兵了,而溃兵们遇上骑兵的下场往往都不会很好,变成散兵游勇逃亡是他们逃生的唯一希望!
至于有组织的撤退,那就别指望了。
第一师在抵达金陵城后的第一天战斗,就连续拿下大胜关以及外郭城墙的南端部分,这些情报会送到了后方还在路上的罗志学时。
罗志学脸上露出了微笑“看来金陵城比预料中的要好打!”
徐志贤道“陛下所言极是,如今我军挟九江、湖口、安庆三大胜之威而来,城内伪明军怕是早已经惊慌无比,那里还有什么心思守城啊!”
罗志学道“传令下去加快速度,争取明天抵达雨花台!”
说着,罗志学一副担忧表情“这多拖延一天,就多损失一部分钱粮啊!”
徐志贤听罢,也是一脸的忧愁!
这一次攻打金陵城,在军事上其实不存在什么难题,至少地面战斗上金陵城的两万明军是绝对不可能挡得住楚军进攻的。
但问题是,城内的明军士绅权贵们会跑路啊,他们不仅仅人跑路,而且还带着大量的金银珠宝跑路。
而这些金银珠宝,可都是大楚帝国的战利品。
这些战利品,其中很大一部分都会变成军费的。
如今没拖延一天,就会多跑掉一批士绅,损失一部分金银。
这就等于没多拖一天,军方就损失一大批军费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