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料石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百七十六章 秦王无奈下决断,诸国繁忙皆为战,我是赵括,人在长平,山中料石,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显然,秦国并没有联合楚国想要坑赵国一把,至少现如今还没有。
在秦王的想法中,只要拿下了楚地,以楚国千里之疆域,再加上秦法耕战之策,无需几年便可赶上如今的赵国。
毕竟赵国在连续拿下河东、上党、河内之后,也没有能够超越秦国,甚至拿下了燕国之后,方才渐渐超越了秦国,可见其新政并不如秦法耕战之策来得高效直接。
秦王的想法对也不对。
赵国的新政从短期的效益来看,的确不如秦法的耕战之策来得快速、强烈,但胜在持久与后劲儿足。
秦法之效,在前几年可以爆发出最大的生产力与战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可避免的将导致土地兼并的盛行,即便有军功的补充,也难以为继,甚至严明的军功系统也会因为土地的有限而变得形同虚设。秦之末年便是如此。
而赵国之政,开头极难,甚至只有少部分的民众愿意施行,即便是在国家机器的强力推动之下,也难以推广。但,一旦民众慢慢从新政中获得好处,发现了其中的益处,便再无需外力干涉,新政自会风卷残云一般地被执行起来,而国力也会随之呈现指数级别的增长。
当然,并不是说赵国之政就是完美的,它也同样避免不了封建社会的宿命——被土地兼并所累垮,但它却能够切实地将这样的宿命给拖延了,雍正为清朝续命便是如此。
所以,认知决定命运,从一开始狭隘的认知便将秦王置于不利的位置。自顾自地认为秦法好于赵政,自顾自地认为拿下楚国便有了对敌的资本,如此思想之下,秦王自然不会一开始就与楚国相互勾结了。
拥有系统推演的赵括自然不会不知道此事,不仅知道秦国已不及赵国多矣,更知道秦、楚之间暂时并没有猫腻。但赵括依旧按照秦、楚联盟的思路去排兵布阵,原因也很简单,一旦赵国入侵韩、魏的行动暴露,秦、楚定然联盟。
而未雨绸缪从来都是一个好习惯。
……
秦王愁啊!怎么办呢?
一个是马上死,一个是慢慢死,若是一般人,定然是选择……
不死!
秦王当然也不想死。可不死不行啊,对面的赵王括显然不想放过自己。
秦王显然也意识到,说是选择,其实自己根本没得选择。只要自己不想死,那么自己就必须选择大军南下,拿下楚国。不拿下楚国,自己的大秦始终是死路一条。
并且要在赵军攻破函谷关前拿下楚国!还要在赵军攻破函谷前及时回援函谷。
时间至关重要!
想明白了的秦王,当即没有丝毫犹豫,飞速地下达着王命。
曰:“其一,蒙骜率主力大军速出巴蜀,回合安陆之军,共计二十五万大军,速战于楚,不惜一切代价,务必以最短时间击破当面之敌,待敌溃后,留一部做扫荡之用,余者,急行军之函谷参与守城。
其二,河西之军所部,仅留一万大军防御大河防线,其余徐徐后撤至函谷关中,若大河防线有失,则在河西迟滞赵军,勿使其与周邑之军回合也。
其三,司马错率周邑军之军节节抗击,迟滞赵军的进攻锋芒,为我函谷之守军、安陆之攻击兵团争取时间。同时,寡人亲领函谷守将之职,咸阳所属军队、粮秣全数开往函谷关!集全国之力而勿使函谷动摇也。
其四,联络韩、魏两国,以重金、美女贿之,可许以河西、周邑之地,迫使赵军回防,务必央其切断赵军粮道,从而再度迟滞赵军。
其五,国内再度征兵,义渠、河西之地,年十五以上之男丁悉数发于函谷。”
飞骑很快将秦王的王命传达四方。
可以说秦王想的很清楚,不仅在第一时间就做出了决断,更是将他所能做的也做到了极限。站在秦王的角度,甚至很难再想到更好的办法了。除了相信并依靠秦军无双的战力,先攻南楚,再回援北面函谷,还能怎么办呢?
而为了给秦军争取出足够的时间,秦王也从战略到外交都做到了极致。不仅迅速地明确了周邑、河西大军的战役思路,同时也将能够调集的兵力全数集中到了函谷关,甚至不惜降低征兵的年龄,更是亲自坐镇函谷,同时作为一直的强国,不惜以土地相贿,以得到韩、魏两国的支援。俨然一副被逼急了的做派。
事实上,秦王也的确是急了!
然而,急是最没有用的,战争的结果也不会因为急了就产生任何的变化。认知上的差距导致了战略上的被动,而战略上的被动是无法通过战术的执行来弥补的。
就如二战时候,小日本子的南下作死之举,便是典型的因为认知的错误导致的战略的被动。虽然在战术上取得了无数的成功——比如偷袭珍珠港得手,东南亚一战也成功将麦克阿瑟赶下了海,在太平洋上也重创了美军......但再多的战术成功,也弥补不了战略上的错误。
小日本子如此,如今的秦王与秦国亦是如此。
不知赵国终极目的的秦王,虽然做出了及时的决断,可以说从决定秦军主力南下而非北上的那一刻起,这场战争已经不可避免地朝着有利于赵国的方向倾斜而去。
而就在秦赵两国为着彼此疯狂调兵遣将之时,最开心的却不是楚国,毕竟虽然有了赵军增援的承诺,但安陆城中依然在打生打死。
楚王当然更希望赵军能够直接加入战团,但他也很知道,河内之战魏国信陵君摆了赵军一道,要赵军来楚相战,恐怕是很难了,能够出兵函谷关,迫使秦军回援,或许已经是赵国最大的诚意了。
若是秦军放弃攻打安陆,那自然是最好的结果,但以秦国的性子,显然能不能打要打了才知道。即便陷入了不利的情境,秦国也会试图打开局面。而打开局面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快地攻破安陆。
所以,虽然有赵军“围函谷而救安陆”,但自己的楚军也必定要经历秦军的一番狂风暴雨,至于能否脱离秦军的魔爪,终究还是要看自己,只要自己坚持住,坚持到函谷关的秦军坚持不住,那么胜利就将属于自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