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叶上的青蛙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84章 舒华修路,林逸留宿…,全职护山人,荷叶上的青蛙,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在笔记中记录好了这些之后,舒华便开始盯着筑路队开始了修路的工程,一车车的材料也不断运到了栖凤山哪里。主要是沙土、碎石、水泥、灰土等筑路材料。因为是市政工程加上舒华找了关系的原故,所以这些筑路材料花费的并不是很多。不过舒华还是不放心,于是就有了现在的局面。从对修路一窍不通的小白,舒华知道了要如何修路还有就是关于道路保养的问题。
压路机在凤县和栖凤山之间的荒野上压出了一条双向的四车道路面,原本只是打算铺设一条双车道的舒华,在发现自己购买材料花费上费用的缩减,大大降低了修路的成本,因为他便自作主张扩宽了道路。至于多占的荒地,他也没有担心。舒华在多占了两车道的荒地的时候,便找上了凤县的县领导并对他们说明了缘由后,很是顺利的得到了县领导的夸赞。并且对于舒华多占土地的问题没有多做询问,很是痛快的给舒华审批下了那些多占的土地。
。。。。。。
林逸又给杜院士他们送了一次物资的时候,却被杜院士他们给留下吃了个晚饭,并留林逸在他们那里住一晚。吃晚饭的时候,杜院士突然问道“林逸,知道明天是什么日子吗?”
“当然知道了。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吗。”林逸毫不惊讶的说道。
“那你知道这个二月二的龙抬头的来历吗?”杜院士看着林逸问道。
“知道啊,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我记得有两种说法,其中一种是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也是大夏国农村的一个传统节日,名曰“龙头节”。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此时,阳气回升,大地解冻,春耕将始,正是运粪备耕之际。传说此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于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便是龙头节的历史传说。
第二种说法则是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惹得玉帝大怒,命令龙王三年不下雨。龙王不忍生灵涂炭,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便将龙王打出天宫,压于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龙王降雨深恩,天天向天祈祷,最后感动了玉皇大帝,于二月初二将龙王释放,于是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实际上是过去农村水利条件差,农民非常重视春雨,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保佑丰收,从其愿望来说是好的,故“龙头节”流传至今!
不过农历二月初二,之所以称为龙抬头节,其实与古代天象有关。旧时人们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俗称“二十八宿”,以此作为天象观测的参照。“二十八宿”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划分为四大组,产生“四象”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龙形星象,人们称它为东方苍龙,其中角宿代表龙角,亢宿代表龙的咽喉,氐宿代表龙爪,心宿代表龙的心脏,尾宿和箕宿代表龙尾。《说文》中有龙“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的记载,实际上说的是东方苍龙星象的变化!
在古时,人们观察到苍龙星宿春天自东方夜空升起,秋天自西方落下,其出没周期和方位正与一年之中的农时周期相一致。春天农耕开始,苍龙星宿在东方夜空开始上升,露出明亮的龙首,夏天作物生长,苍龙星宿悬挂于南方夜空;秋天庄稼丰收,苍龙星宿也开始在西方坠落;冬天万物伏藏,苍龙星宿也隐藏于北方地平线以下。而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晚上,苍龙星宿开始从东方露头,角宿,代表龙角,开始从东方地平线上显现,大约一个钟头后,亢宿,即龙的咽喉,升至地平线以上,接近子夜时分,氐宿,即龙爪也出现了。这就是“龙抬头”的过程。之后,每天的“龙抬头”日期,均约提前一点,经过一个多月时间,整个“龙头”就“抬”起来了。后来,这天也被赋予多重含义和寄托,衍化成“龙抬头节”、“春龙节”了!
二月初二龙抬头的形成,也与自然地理环境有关。二月初二龙抬头节,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南方水多,土地少,这天多流行祭祀土地。由于北方地区常年干旱少雨,地表水资源短缺,而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又离不开水,病虫害的侵袭也是庄稼的一大患,因此,人们求雨和消灭虫患的心理便折射到日常信仰当中,二月初二的龙抬头节对人们而言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依靠对龙的崇拜驱凶纳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龙神赐福人间,人畜平安,五谷丰登。龙抬头那天属蛇的和属龙的洗衣服好,洗去一身的晦气。另外一说法二月初二,龙抬头,相传二月初二是轩辕黄帝出生的日子。夏历二月初二,传说天上掌管降雨之神龙王抬头。意味今后雨水就会多了起来,有利于耕种。一种说法是龙王因思念失去的女儿,因此总是在农历二月初二这天从海底抬头出来,望着失去女儿的方向,以寄思念。”林逸说道。
“真没想到,你对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了解的如此出色啊。我还以为像这种比较偏冷的东西你会不知道呢。”杜院士对林逸说道。
“可能是因为无聊的原因吧。这类的杂书我还真没少看。”林逸说道。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