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之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六十三章 深渊,全宇宙最后一个人类,彩虹之门,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sript><sript>
通过这种方式,人们总算是避免了挖这个“大坑”原本不可避免的“渣土”问题。
那些负责将“渣土”吹走的等离子体,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同样可以视同为工质。而如此众多的工质,从号行星环绕轨道那里运输,很显然是不可能做到的。不过人们选择了就地取材。
那座配套的聚变电厂在发电过程之中同样会产生极多的废热。这些热量,除了为建造在这里的临时居住基地供暖以外,还会有大量的剩余。
原本人们会选择将这些废热直接排放到这颗小行星上。但现在,它们有了更好的去处。
在圆盘之上那些刀具切割岩石的时候,一部分岩石会被自动收集器收集起来,然后被运送到聚变电厂之中,负责为聚变反应炉降温。而为聚变反应炉降温的过程,反过来也是为它们加热的过程。
于是它们便变成了等离子体,再从出风口之中喷射出去,将自己的“同伴”们吹到太空之中。
如此,便不再需要额外的工质了。
这是一种较为先进的工程设计。
此刻,看着那条从幽深大地之上凭空出现的粗大光柱,张龙飞心中微微有些感慨。
他知道,这被从小行星之上吹出来的这些碎石,有一部分会直接挣脱拉卡伊星的引力,就此进入到恒星际空间之中。但也有一部分并未获取到那么高的速度。
它们会形成一条围绕这颗恒星运转的,缩小版的“小行星带”。
这条缩小版的小行星带,其总质量将会达到大约亿吨左右。
因为人们要挖掘的,是一条长度高达公里的超长通道。原本构成这条通道的物质,全部都会被吹到太空中去。
这一条通道的挖掘工期是十年。这也就意味着,平均每天,都会有大约万吨的物质,或者以等离子体的方式,或者以固体的方式,被人们所建造的这台巨型机械吹走。
张龙飞在太空之中悬浮了一段时间,便用肉眼明显的看到那台巨大的圆盘状机械向地下陷了一点。等一天时间过去,这台机械便全部陷入了地下。等一个月时间之后,它已经陷入地下数百米深了。
一年之后,它陷入到了地下公里处。十年之后,连续运转了十年时间,从未有一刻停止过运转,便连检修也只是关闭其中一个模块的它,终于停止了运转。
挖掘随之转向,人们开始在水平面上,采用其余的设施进行施工作业。最终,一个高有一百米,长和宽俱都高达一公里的巨大地下空洞被挖掘了出来。
此刻,已经在这里工作了近十年的张龙飞终于长长的松了口气。
他知道,建造一台暗物质探测器,顺带着也是中微子望远镜的任务,终于完成了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是的。这一台探测器将会建设在这颗小行星的地心。构成这颗小行星的厚重岩层,将会成为屏蔽其余类型辐射的最厚重盾牌。
这种屏蔽强度可是前所未有的。因为在大行星上,人们是无论如何不可能做到在地下公里处挖一处空间出来的。因为星体自身的引力会导致它无可避免的坍塌,而就算此刻的人类也还未研发出可以抵御这种力量的超级材料。
于是在经过研讨之后,人们将视线放到了太空,放到了自身引力极为微小的小行星之上,并最终选中了它。
由此,才有了这长达十年,高达数亿吨物质的挖掘任务。
后续,更多、更大的运输飞船开始降临到了这颗星球之上。有更多的施工人员开始在那个位于地心的空间之中工作,在无重力的环境之中,将各种维生、生活与科研设施安装在了那里。
这其中包括一个较小型的滚筒基地,一个硕大无朋的,装满了纯水的大罐子,以及众多的巨型计算机。
后续到来的运输飞船运走了施工人员,留下了负责这处暗物质探测器后续运行与使用的科研人员。
在第一艘工业飞船到达这里之后第年,人类文明历史之中最大、精度最高的这台暗物质探测器投入了运转。
张龙飞有些恋恋不舍的离开了这里,前往了下一个战场。
那里,同样有一台类似的设施需要他来主持修建。
不过与这里不同的是,另一台设施最主要的观测目标,是拉卡伊这颗恒星。它主要观测来自这颗红矮星的中微子,试图通过对这种穿透性极强的粒子的观察,来研究这颗红矮星内部的情况,以获取到有关恒星的更多科学细节。
这对于人类文明的整体科学发展来说,仍旧具备极为重要的意义。
因为需要观察的主要目标是来自这颗恒星的中微子的缘故,这台中微子望远镜势必要建造在距离这颗恒星尽可能近的地方。原因很简单,距离这颗恒星越远,中微子的密度便越低,观测起来效率便越低。
但这同样会面临需要足够厚度的屏蔽物的问题。而此时此刻,在靠近这颗恒星的地方并没有小行星。而,人类文明也没有足够的科技实力直接推动一颗符合条件的小行星过去。
屏蔽物只能从最为靠近这颗恒星的一号行星上找了。
一号行星已经被拉卡伊锁定,永远只会以一面面对这颗恒星。对于这颗行星来说,一天和一年的时间是相等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