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0章 商券火了,奄遗在明,墨香榭,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sript><sript>
秦邦差人先到闽浙南直隶三地,去青楼、画舫、教司坊等处,寻求合作,把这些地方变成商券代售点,每卖多少,约定分利几何,现银现结。
老鸨们自然是愿意做这些事,毕竟是额外的一大块收入,老鸨们又把任务层层分解到姑娘手里,除了和姑娘们分利,每月的销冠还有额外的奖励。
画舫、教司坊又比青楼高一个等级,光靠游说他们自然不能打动他们购买,秦邦找了几人,置办了高级行装,打扮的人模人样,出入其中,这几人又懂些诗词歌赋,没多久就成了“文青领袖”,所到之处,他们的言行便被人奉为圭臬,在吟诗作对、寻花问柳的时候,常常谈及十四行商券,并从怀中掏出一把商券,说“有此商券,从此可做自由仙了!”一些人好奇,纷纷打听。那几人却说,现在商券紧俏,并不好买,你若是也想得一笔横财,我倒是可以帮你留意,找些门路帮你购得。
关于皇后也买了商券的事情,自然不能印刷出来,更不能弄个类似“易拉宝”的东西挂在门口,要是被文官看到,自然要长篇大论了,什么“人心不古、世风日下、铜臭弥漫,有辱国体,此风不刹,遗祸千年,若不禁止,以死相谏”等话了,要是这样的话,必然会带来很大的麻烦。
所以秦邦让容若桃组织人员写了套话术,关于购买商券之事,只能口口相传。结果大街小巷里传的风言风语,很快就出现了如下的一幕
我家的舅舅在京城当差,听说方皇后买了万两宁波十四行的商券。
我姨娘的兄弟在宫里当公公,皇后的贴身丫鬟说,皇后买了万两十四行的商券
我七舅姥爷伺候当朝首辅的,皇上都买了万两十四行的商券
我表哥的朋友他爸,卖了京城的房子,拿了钱都去买了十四行的商券。
一些儿童还唱起来了歌谣盛世古董,乱世黄金,永世商券,你拍一,我拍一,买了商券真得意;你拍二,我拍二,有了商券好娶妻;你拍三,我拍三,挣钱容易不用慌。
甚至还有人义务开了讲解班,题目是如何通过十四行商券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
听课费每人交两银子。
跟随我的人,我让他挣个万!
听懂掌声!
讲解班的老师自己倒没有购买商券,倒是听课费收到了手软,每堂课是场场爆满。
这个讲课班,很快就内卷起来,更多的老师出现了,有一位姓罗的老师,还准备了三万字的跨年演讲,大篇幅的内容都是讲如何倒买倒卖十四行商券获取收益,从而让自己能够三十岁就能退下来养老。
由于老师太多了,听课费越收越少,只有几个初出道的还能挣到钱,剩下的人都连汤也喝不上了。
有一位翟老师反其道而行之,天天骂十四行商券是骗子,那些厌倦十四行过度宣传的人们都跑去他那听课去了,翟老师除了收听课费外,还卖高仿名人字画给他们,倒也赚了不少钱。
秦邦只是希望青楼的女子们告诉恩客,皇后也买了十四行的商券就行,不必去夸大其词。
秦邦只是想实实在在地做点事,从没有动过诈骗别人或欺骗别人的念头。
哪晓得那些姑娘们添油加醋,管也管不住,她们肆意发挥,商券被讲的神乎其神,已经超出他的想象力了。
更想象不到的是,那些没钱买商券的人,却开班教学来挣钱。
街上碰见熟人,不谈十四行商券,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
有些青楼头牌甚至说,不买十四行的商券,恕不接待!
秦淮河的那些姑娘们更是厉害,接待恩客的时候,只收商券,不收现银。
商券可以随时原价卖给十四行,还能从老鸨那里拿到返利,这比现银挣的更多。
还有个姑娘打起来了,互相揪着头发,小短腿互相蹬着。
因为商券是配额制的,一个青楼只有固定的数量,商券不够用了,姑娘们卖得多了,却没有商券,抢来抢去互不相让,就开始打架。
一张商券是两银子,数量不够了,只能每张加文从外面买,然后姑娘们再加文卖出去。
商券可以原价退,也可以加价卖,不卖的话,等年底还有利息,如此一传十、十传百,终于打消了有钱人的顾虑。
有一个纨绔子弟,脑子更灵活,从姑娘们手上囤了不少商券,然后又转手卖出,挣到利差再去青楼消遣。
这相当于白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