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劝诫
南城二爷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十二 劝诫,大明:我爷爷是洪武大帝!,南城二爷,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sript><sript>
在朱元璋的话语中,朱雄英总算听清楚事情的原委。
准确的说,是一群人,一群官员联合起来,骗了老头子。
这些官员,下至各府道州县,上至朝中六部中枢大臣,长长的一大串儿。
大明立国之后,朱元璋立下规矩。每年各省布政司,下属府道州县,都必须派人进京入户部,呈报地方财政的收支账目及所有钱谷之数,并且运送钱粮入京送入国库,等且登记造册,送呈御览。
可这事听着简单,却做起来难。难就难在给老头子看的账本上,按老头子的规矩。各地布政司的钱粮账本,下属各府州县的钱粮账本,还有户部收到多少钱粮的账本,数目都应该是一致的。
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贪污。若三方中有一处账本与其他两处不一致,官员们就有麻烦。进京的地方官就要再回当地,严格审查钱粮数目,然后再送到京师,再对账,再登记造册。
此时交通不便,地方官与京师路途遥远,实在是折腾不起。再者说,还有更重要的一点。运送钱粮入京师,钱粮定然有损耗。不到地方,谁都不知道到底损耗了多少,户部收到的数目,绝对和地方官出发时的数目不一样。
所以,这些官儿,想出一个办法。
凡是进京的官员,不管哪来的,都带着一本已经让地方官盖好印记的空白账本。然后进了户部之后,把户部收账的账本抄一遍,三方的数目都一致,再交给老头子就皆大欢喜。
这本是官场上的潜规则,户部早就知道,但也不干涉。各地方政府,更是视为理所应当。
说通俗点,这就是唬弄!大家怕麻烦,干脆就钻了法律的空子。
要说这些官儿,这么干也未见得就是罪大恶极。毕竟路途遥远,钱粮有损耗,官员们也实在折腾不起。
其实这事并不是官员们的首创,从宋代开始,官员们就这么干了,一直到元朝依旧如此,到了大明朝。既然上无禁止,下面装傻充愣,故作不知。
可凡事就怕较真二字,偏老头子就是个较真的皇帝。
朱元璋和等人,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皇帝。性子最是执拗,最是刚强,眼里半点沙子都不容。而且他一辈子,最恨的就是别人骗他。
所以知道此事之后勃然大怒,竟然要把涉及此案的所有官员,从上到下都杀了。
“串通起来骗咱?”老头子咬牙切齿,“大孙,你说这些人,该不该杀?”
朱雄英想想,“该杀!”
顿时,朱标凌厉的眼神,马上就飘过来。
“不过,孙儿以为,都杀了也不可取!”朱雄英话锋一转,“皇爷爷,方才父亲也说了,这是前朝的惯例,是千百年来的陋习。我大明朝,也并未明令禁止。直接都杀了,未免有失偏颇!”
倒不是朱雄英给那些官员开脱,而是在此时大明朝的官儿,实在是太少了,当官的确实有些不容易。
老头子定下的大明官员俸禄,少得可怜,只够官员温饱。想想百十年后,一代清官海瑞,连给老娘买肉的钱都没有,就知道俸禄少成什么样子了。
这先不说,老头子活阎王一样的性子,根本不容官员犯错。天下初平,百废待兴。可各地的官员缺口巨大,若是再杀一波,真就像朱标说的,没人干活了。
再者说,故意作假的人,确实该死。可其中许多人,不过是在潜规则之下缄默其口,随波逐流,罪不至死。
“倘若,皇爷爷立国之初,就把这规矩给废了,严令不许,官员们再这么做就是欺君,该死!可您没禁止,朝堂之上也没人说过此事,官员们不过是遵循旧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