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寒寒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79章 失道者寡助,晚明之我若为皇,行者寒寒,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sript><sript>
本来这报纸的名字并不叫全民月报,按照崇祯皇帝的想法直接叫人民日报得了,毕竟办这个报纸的初衷是为天下万民开智,让天下万民知晓天下大事。
崇祯皇帝也想高调,可是实力不允许呀,这时候又没有后世的先进设备,最基础的印刷用的还是五六百年前的活字印刷术,交通也基本靠走,北京的南京想传到南京,没有大半个月根本想都别想,还日报,想屁吃。
权衡利弊以后,崇祯皇帝只得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以月刊的形式办报纸,且崇祯皇帝规定,这月报必须以白话的形式来办,不得有之乎者也等咬文爵字的东西出现。
月报的内容就更丰富了,大到朝廷的重要旨意、大明发生的重大事件,譬如战争、瘟疫、旱灾等的实时通报,小到各地发生的奇闻异事,某州某府某贪官被朝廷绳之以法、某地某人发明了某东西得到官府乃至朝廷赏赐等等。
报纸的主编当然是外务府总管大臣曹化淳同知,当然,崇祯皇帝作为oss,全程参与并指导曹化淳办报,全民月报第一刊里,崇祯皇帝还亲自写了一个小版面,意思是让百姓们同他一起共度时艰等等。
朝廷百官对外务府本来就看不上眼,尤其是那报纸上的大白话看的他们直皱眉头,简直俗不可耐,无奈崇祯皇帝压根就不在乎这些官员的看法,天下是朱家的,也是百官的,但归根结底是百姓的。
当皇帝不跟百姓站在一块,这位子就坐不久。
唯一让崇祯皇帝不爽的是,第一刊的月报虽然只有区区两千字,但印刷出来的报纸却足足有厚厚一沓,没法子,即便曹化淳已经让工匠雕刻最小的模具,但终究比不上后世的机器打字机。
根据崇祯皇帝的指示,外务府以北京为总部,分别在南京、成都等重要州府建立分部,除了大肆贴朝廷的宣传口号、标语宣扬朝廷的新政策之外,也同时刊印报纸和传递消息,倒是搞的有声有色。
曹化淳整日都累的跟狗似的,但却干劲十足从不埋怨,只因崇祯皇帝曾当着朝臣的面说的那句,他曹化淳也是个男人。
当然,此是后话,郑芝龙的这一批粮食算得上是崇祯皇帝的及时雨,有了这批粮食崇祯总算是心里有底了。
上个月在山陕种红薯土豆的宋应星传来消息,经过数月的努力,红薯和土豆获得了丰收,所获产量至少可保住山陕全境不至于饿死人,这也让崇祯皇帝松了一口气。
之所以只够山陕两地百姓吃用,首先是第一批推广,各地百姓对新物种都报着怀疑的态度,大多只是在犄角旮旯的贫瘠山地种些,其次是山陕依旧大旱,倘若没有杨嗣昌、黄道周一年多的挖渠工作,情况可能更差。
这一年来朝廷在山陕两行省又是清田又是挖水渠、治瘟病,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可估量,朝廷缺粮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山陕,但不论怎样,崇祯皇帝总算能松一口气了。
有了这第一茬的产量,待明年开春不用朝廷才敦促,两地的百姓自然都会主动去种植,在崇祯皇帝的授意下,曹化淳以专访的形式对山陕种植土豆番薯的具体情况做了专访,并刊印到报纸中,用以向全国各地推广,这简直比官府的效率高太多了。
“告诉郑芝龙,蜀王的事儿不是首要的事儿,他目前的当务之急是给朕造船和给朝廷运粮食,不论是商船还是战船,都要给朕开足了马力去造。”崇祯皇帝对杨嗣昌道。
对于崇祯皇帝来说,郑芝龙最大的利用价值还是他在海洋里的力量,趁着还有时间,崇祯皇帝就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以这支水师为班底,快速复刻出另外一支、甚至两支水师以及贸易船队。
不过崇祯皇帝还是有些不放心,当即命令王承恩去玉泉山找宋应星,让他选些机灵点的匠人,下次杨嗣昌出发去福建时,将跟着杨嗣昌一同前往福建,学习大型福船以及各类辅助船只的建造技术。
同时壕镜学成归来的匠人立即去天津卫选址,建造西式战船、西式火炮。
这些玩意儿必须尽早布局,因为从布局到成建制,时间跨度实在太大了。
“是,微臣遵命,只是微臣有一事不明,朝廷当务之急难道不是各地藩王的叛乱吗,据臣所知,蜀王封地颇大,财力也最富,此番起事更是纠集了川蜀周边多位藩王,兵额数量可是完全不比福王少,声势之浩大,令周边百姓噤若寒蝉,陛下何以竟……”杨嗣昌本来想说陛下怎么能不当回事,可话终究没有说出口。
“鲁王和孔胤植起事的时候声势难道小吗?可那又如何,朕只一次夜袭就将其打的溃不成军了,杨爱卿知道为何吗?”崇祯皇帝当然知道杨嗣昌想说什么,不过他并不在意,倘若杨嗣昌站在他的视角,当然也不会看不破这格局。
“鲁王的兵马繁杂,且大多是新募集的民壮,缺乏训练也缺乏战马,京营兵则训练一年有余,兵强马壮。”杨嗣昌沉吟了片刻回答道。
“非也,非也,这只是一部分原因,唉,你啊,还是没理解朕的真正用意,朕先前就说过,民心可用,民智可开,这就是最好的证明,这次回去,你且好好琢磨琢磨。”崇祯皇帝并未解释太多,一来杨嗣昌并不是死脑筋,回去好好想想肯定能想明白,二来他也懒得去解释。
说白了,早在藩王开始有了叛乱苗头时,东厂、锦衣卫和外务府的十几万搞宣传、监察的缇骑、番子们就没闲着,一直在为朝廷、为崇祯皇帝宣传新政对百姓的好处,不论是清田还是商税,亦或是撤销卫所,全是为了让百姓们能吃饱饭。
尤其是外务府的宣传方式非常接地气,经常就是派人专门一个村镇一个村镇的亲自去当众讲朝廷的大计,用的也都是白话,百姓们虽然大多不识字,但道理还都是懂得,尤其这两年朝廷又是减免税赋、又是给他们分田地的。
藩王和朝廷哪个真正对他们好,这还用说吗?
有了这些早便布置好的前期准备,再加上崇祯皇帝手里也不缺兵,在没有群众基础的情况下,藩王的造反在一开始就决定了结局,没有百姓跟在他们后头,只凭着他们自己那点积蓄折腾,又能折腾多久?
你有银子时,这些民壮可能为了吃饱饭跟着你折腾,等你钱粮不够了,是不是要去抢?你若真的去抢了,反倒更是正中崇祯皇帝下怀了。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至于崇祯皇帝为何让郑芝龙不必太操心蜀王的事儿,一方面是郑芝龙的主力是水师,崇祯皇帝并不想郑芝龙掺和太多陆战的事儿,二来,蜀王的事儿他早就计划好了,蜀王的所谓大军倘若能出了川蜀,算他崇祯输。
杨嗣昌被崇祯的话说的直皱眉头,倘若是以前,杨嗣昌肯定会觉得崇祯皇帝是乱说,但这两年的经历告诉他,一切的事情都在朝着崇祯皇帝当初的预料发展,当今陛下仿若能掐会算的神仙一样,总能在最关键的节点算计好一切。
以至于杨嗣昌在思索对错时,总会去先考虑自己的原因,看陛下的意思,蜀王的兵马肯定早已有了对策,这到不用他来多嘴了,只是刚才崇祯皇帝的一番话却又是发人深省,这就是陛下所言的民心与民智吗?
杨嗣昌最终还是忧心忡忡的离开了乾清宫,他发现每次与崇祯皇帝长谈,总能受益良多,但每次却都带着更多的疑问回去。
三天后,鲁王、衍圣公大军溃败的消息传至整个顺天府,并非常迅速的向外地扩散,尤其是衍圣公、鲁王、德王、衡王都惨死于乱军之中,更是成了京畿各地州府吃瓜群众们的酒桌谈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