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各半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七十四章林花谢了太匆匆(八),崇祯大明,春秋各半,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若是在内陆的,有水的位置,他们也能够想到水军。
“桃花都谢了,现在的渤海也已经全部解冻,走海路一点问题都没有,不过咱们没有会水军的统帅啊。”
洪承畴知道这是一个绝妙的主意,可手上没人,再好的计谋,也没办法实现。
而且关于水军,内陆的那些,现在恐怕都已经烂到根子上了,只能够当做普通的运输船只来使用。
打仗就不用想了。
见了敌人不逃跑都是一群有胆量的人。
“而且船只越大,风险就越大,我知道天津卫有皇上的人在训练水军,可时间太短,而且当时招收的水兵也不够多,根本就形不成有效的战力。”
晁刚最清楚天津卫的水军情况,他训练出了不少的士兵,只要是会水的全部都发往了天津卫。
可还是有着许多的不足。
大海之中行船,可是和内陆大不一样。
“那要是只是运输士兵呢?咱们可以来一次抢滩登陆吗,只要能够找到登录的落脚点,建设好了第一道防御,剩下的事情就都好办了。”
崇祯略一思索就明白,完全用水军是不可能的,不过换一个思路,也不是不可以。
然而话音刚落,他就明白不可行。
最后出动的就不是一支军队,而是两支军队了,面临的粮草问题,还是最大的一个问题。
“看来还是不能心急啊,慢慢的推进就是,现在只求稳定,慢一点也无妨。”
崇祯脸一黑,自己好不容易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却因为粮草不济而搁浅。
大名鼎鼎的抢滩登陆就这么没了。
即便是不甘心也只能忍着。
“既然不用心急,那就需要囤积粮草,老夫听说皇上要和皇太极他们做生意开边市,咱们可以在这上面做文章。”
范景文忽然跳出了衮州的布局,说起了关于辽东的一些隐秘的计划。
朱继祚是最了解自己的这位老朋友的,他自己也是有着一些小想
(本章未完,请翻页)
法。
“臣觉得,范景文的办法应该没有问题,而且臣这几日也仔细的思考过,袁崇焕为何要选择皮岛作为他最后的落脚点。”
崇祯忽然来了兴趣。
他的那些参谋们,也有人考虑过这方面的问题,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可以利用皮岛和登州的海运大做文章。
要是袁崇焕能够在镇江等地,建设起边市的话。
那么建奴们肯定会把那个地方当做最重要的补给点来经营。
为此崇祯早就有密令,严密的监视登州道皮岛的所有船只,只要发现大队商船,立刻就前去缴获。
管他是谁的,一律没收。
最后在登记造册,等到以后清理道了那个地方,好好的算一次总账。
“哦,说说看。”
“皮岛的位置很微妙,不但和建奴接近,还和朝鲜接近,一旦中原有变,他们也可以带着自己的手下,迅速的向平襄等地进军。
另外一点就是能够沟通中原和建奴,做海上贸易,从而赚取巨额的利润。
所以咱们必须抢在袁崇焕的前面和建奴打开边市,不然的话,辽东根本就没有办法形成市场。”
朱继祚说完了自己的想法,就看着皇上。
他想看看崇祯有什么更高明的办法来解决这件棘手的事情。
“想法不错,袁崇焕想要建立边市,我的参谋们也已经料到,不过朕可以断定,他们是建不成的,
所以辽东的边市贸易,还是大有可为。”
崇祯没有说为何袁崇焕的边市建立不起来,他只要给出结果就成,免得暴露了自己的那一支海军。
从而让南京的那些商人们,改变了以往的运输路线。
“不过你说的袁崇焕还可以逃亡平襄,这个可能性有多大?”
崇祯对于袁崇焕的看法很复杂,若是现在逮住了,肯定是要去山里挖矿,修路都是便宜他了。
可要是能够向平襄突进的话,就一定会和朝鲜对抗。
到时候若是收拾掉了建奴,他肯定是要出兵攻打袁崇焕的,最后顺便也能够把朝鲜纳入大明的版图。
自己的儿女以后会很多。
大明的皇帝也只有一个,未雨绸缪之下,也算是给自己的子女,六一个可以封王的实封封地。
免得被子女们说自己这个做皇帝的不公平,挣来争取的内耗太严重。
而且他心目中还有许多地方,都已经内定给了自己的子女。
到时候,不但子女们要去封地就封,带走的也还有大臣,百姓和军队。
这也是他为何不想让中原百姓流更多血的原因。
只是此时他不能提前说出来,免得有人心思不纯,占了先机自己最后还要给他做最为坚实的后盾。
崇祯有时候也觉得自己的私心很重。
恨不得把全世界的徒弟,都给占了过来。
问题的根本就是,交通工具不行,来去一趟就是以年来计算,哪能忙的过来。
“袁崇焕能够从宁锦一路跑到皮岛,他的魄力毋庸置疑,只要机会合适,他肯定是会向平襄进军的,只是中原时局和时间的问题。”
范景文闲下来没事了,就开始琢磨人,特别是袁崇焕和皇太极。
他深信,皇上一定会向这两个人出兵的。
一个是为了解决外患,另一个看起来游离在外,实际上还是和中原藕断丝连,算是内忧。
只有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大明才能够向瀚海,鞑靼,还有吐鲁番那些地方出兵。
范景文和朱继祚两人也经常交流意见,最后统一的认为,皇上的心很大,根本就不会满足关外的哪一点突地。
最近听说了,道院需要更多的棉花,就立刻把目光转向了羌塘和塔里木。
羌塘之地,棉花和葡萄都是最出名的,当然大明不稀罕葡萄,可是谁叫他们能够种植棉花呢。
以前不去占领是因为利益不足够。
现在道院中研究出来的东西,需要更多的棉花,那个地方的价值立刻就体现出来了。
就算最后道院把棉花用不完,不是还能做成棉衣和棉被吗?
没见到皇上开的棉衣和棉被工厂,都已经把钱赚疯了?
只要是能够看到发财路径,大明的人才,立刻就能够把不属于自己的地方,变成自己的。
而且美其名曰自古以来。
(本章完)
乐文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