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各半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百三十一章满眼风光北固楼(五),崇祯大明,春秋各半,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那必须做账,配合明庭宝行在能够以走账的形式使用。
“我说张老头,你到底有什么话,就直说,我想还自己还年轻,应该顶得住。”
张国维吹胡子瞪眼睛的老半天,才叹息一声坐在旁边一张还算稳当的椅子上。
“你们是要对曲阜孔家下手吧。”
虽是疑问,却很确定。
“什么叫下手,那是依法办理,依法办理懂不懂?”
李定国的牙根生疼。
心中则想着果然是知道了太多的皇上说过的话,每一句出口就是能够气死人,好在他也能够用同样的话还回去。
“好好,好,依法办理就依法办理,照我说,你们磨磨蹭蹭的早就应该开始了,需要提供罪名和证人的时候,说一声,我手下有好多人都可以给你们作证。”
李定国还以为张国维是来向他说情的,闹了半天就是来给加刑的。
就是不知道曲阜孔家是怎么得罪张国维了。
“瞧你什么眼神,我和他们孔家一点关系都没有,最多就是学了几天儒学。”
张国维再次叹息一声,眼神一暗,动了动嘴唇接着道“曲阜周围的百姓们苦啊。”
只一句话,没头没尾。
李定国却感受到了其中所蕴藏的沉重。
再次看向没正行得张国维,忽然发现这老头可爱了许多,就是不怎么会说话,总是能够膈应人。
“就等京师的公文了。”
“那就好,你们的都是大忙人,我也就不打扰了。”
“慢点走,我送送你。”
“不用,老夫腿脚利索着呢。”
“要的,不过你老要是能够给我说说,到底怎么才能够让那些人捐款的话,我今天就把你给背回去。”
“······”
张国维来的快,跑的更快,生怕被李定国给追上,打听他的秘密。
然而事实上,张国维自己都是一头雾水,那能够讲出什么名堂,人家那些商人们想给,愿意给,他也没
(本章未完,请翻页)
办法不是。
又不是贪赃枉法。
修路而已。
“这老头,有不要他的钱,更不要他的命,跑的倒是挺快。”
李定国自言自语了一句。
对于曲阜孔家身上笼罩着的光环,又暗淡了几分。
城外。
一处宽大的工地上。
这里是搅拌水泥的地方,高大的搅拌机械,省却了不少的人工,也加快了修路的建设速度。
道院设计出来的许多东西还真的很实用。
就是维护起来太麻烦,而且暂时来说,造价成本很大,私人完全是玩不起。
就连打路基的机械,也换成了几十个人都推不动的大碾子。
随着张国维下了马车,立刻就被眼尖的人看到,不大一会,他的周围就为了不少的人,若不是他的身边还有着护卫保护着。
说不得老头已经被人给推到了。
“慢点,慢点,安全第一,安全第一。”
张国维高声喊话。
人多的时候,最容易出现踩踏事件,别干活的时候没有受伤,反而闲下来了,却受了伤,那个还真的划不来。
耽误他们自己赚钱不说。
身体还跟着吃亏。
“大人有没有跟大人说,孔家多去我家田地的事情?”
“废话,肯定是说了,咱们现在的大人,可不是原来的那些怂蛋。”
“就是,就是,只要犯法的一律抓起来,就是要跟着咱们一起干活,这一点不知道能不能改了,简直是便宜他们了。”
“没听说大明已经没有死刑了吗,难道你觉得杀头好玩是不是?”
“可总觉得这些人,就是诛九族都是多余的。”
“不要你总觉得,皇上说的话,那就是对的,你也不想一想,没了死刑,能够少了多少冤假错案。”
“这话也对,就是想想心里不爽。”
“不爽就去修路,不但能拿工钱,还能够回家盖房子,娶媳妇。”
······
一群人说着说着,就开始歪了。
也完全忘了自己一开始该问的是什么。
张国维挤出人群的时候,出了一身的臭汗。
“大人,以后可千万别再做这种冒险的事情的,不安全。”
身边跟着的护卫,脚上少了一只鞋子,也不知道一会人群散了,还能不能够找的回来。
“知道了,这不是第一次遇到这个吗,没经验。”
张国维还想说一声,清理曲阜的事情已经准了,可现在想想还是等到尘埃落定了再说。
座在简陋的屋内。
喝了一口热水,心思有到了那些已经破家的工人身上。
那些人原本都是乞丐,靠着做工才赚了一点钱,买了一身的行头。
而乞丐原本还是生活过的都不错的百姓,就因为自家的田地离着孔家的地很近,这就成了祸端的起点。
让一开始还想着提孔家说话的张国维,立刻就没了想要说话的底气。
随着有心打听,这样的人更多的出现在了耳边。
工程队本就人多嘴杂,很快几乎人人都知道了这件事情,若不解决的话,做修路的速度都要慢了许多。
“要想使人灭亡,就要使人疯狂,嘿嘿,疯狂了一千多年,已经够了啊,圣人自己都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亦五世而斩。凭什么可以有人例外。”
没人的时候,张国维一点都没有儒生该有的样子,他自己的性子太直,弄不来迎来送往,就是那些被某些人玩的出神入化的酒桌文化。
他也是上去就败下阵来。
不是他不想做出一点事情,而是他的行为,和当时的大明朝堂格格不入。
要不然也不会蹉跎半生,还是一无所有。
好在现在换了新天地,他总算是能够透气了。
论聪明他也不是本带,随着皇上一条条的政令下达,每一个节点,都是在改变整个大明的习惯。
而这种习惯,就是已经不知道流传了多久的儒家文化。
他不知道这种方法好不好,可就目前看来,冀州和雍州两地,已经正在繁荣,天灾还在,却比以前没有天灾的时候,百姓们过得舒坦的多。
这一点在他修路的时候,走在第一线,看得最是清楚不过。
就是刚刚进了衮州,看着死气沉沉的地方,这才多久,就已经有了繁华的迹象,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本章完)
乐文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