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嘻99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86章 第 86 章,国公夫人日常,嘻嘻99,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冯三娘的夫婿实在是个极为厚道的人,况且冯母是他的亲姨母,他生母早逝本就是冯母帮着拉扯大的,视冯母如同自己的亲母一般。
他自是不想让冯母回去受那恶妇的气,便说让冯老爷子夫妇就不要再多想,安心留在他们府上养老便罢了。
冯三娘也不想和那恶妇纠缠,就劝父母既然年纪大了,那就想开一些,别再管弟弟的家事了吧。
冯老爷子夫妇自感年老体衰,已无力气和那恶妇缠斗,便听了女儿女婿的劝,不再去管李氏如何了。
可冯老爷子想着自己辛苦半生打下家业,只因为娶了个恶妇就有家不能回,到底心情郁郁,没过几年他便去了。
他走后,李氏就再也没有什么约束了。
她为了显摆自己的本事就把李氏阖家的亲眷都安插在了冯家参行,这些亲眷们都是些贪婪成性的人,自去了参行后就想尽办法的排除异己,将参行的收入放入自己的腰包里。
参行那些积年的管事早就攒足了养老的钱,他们之所以在参行做下去也是看在冯老爷子对他们的恩情上。
如今他们见冯老爷子去了,李氏的亲眷们为了排挤他们将什么下三滥的罪名都往他们身上安,自然不愿意再做下去。
这些管事们便集体向冯老爷辞去了。
冯老爷苦留不住,只好罢了,说给他们一笔养老银子,这也本是生意人的惯例。
可李氏视冯家钱财为私产,哪里肯出这笔钱。
冯老爷的小厮去催了几次,她都不肯拿出这笔钱。
管事们早就知道李氏的品性,见他面色尴尬,便说冯家给他们的已经够多了,他们不要这笔钱。
这些管事们都是为冯家立下汗马功劳的人,到最后临走前竟连一笔养老银子都拿不到。
冯老爷想到这个就觉得气苦。
可他根本说不过李氏,李氏的性情十分的凶悍。
冯老爷但凡和她有个什么争执,她就横眉竖眼,闹的要死要活的。
冯老爷说要和她和离,她就说要抱着儿子们去死,冯老爷独自去前院睡觉不理她,她就带着人闯到前院,在前院打砸一通。
整个冯府被她闹的鸡犬不宁。
冯老爷越发的郁郁,素日里就时常去姐妹家住上两日,只眼不见罢了。
哪知这李氏见冯老爷时常不在家,竟生了异心。
她有个表兄,素日里最是游手好闲,见李氏发达了之后便时常上门来奉承。
这表兄虽无所事事,但长相甚好,又很有本钱,他见冯老爷跟个弱鸡似的,李氏又眼角带春,想见不是个安分女子,便起了引诱她的念头,以便从她那里要钱。
李氏也着实不是个安分的人,冯老爷身子弱,本就满足不了她。
这表兄引诱了她几回后,她就沦陷了,只道自己这才明白什么叫女人。
自那以后,她就和这表兄勾搭上了,隔三差五的都要偷偷在一起厮混一番。
冯老爷去她姐妹家小住时,她不仅不像之前那般拦着,还巴不得他多在那里住上两日,以便她们厮混。
时日久了,李氏整个人粉面含春的。
冯氏姐妹看她这模样觉得不对,便私下打听,就探听出了这李氏与人私通的事情了。
冯氏姐妹气的不行,但她们看着母亲怯弱的模样,担心她知道后被气出个好歹,便只好隐忍不提。
只是自那以后,冯氏姐妹就再看不起李氏了,平日里也不再登冯府的门了,便是想几个侄儿了,也只是派人接到府上罢了。
李氏越发的没了顾忌,时日久了就露出了些痕迹,可李氏爹娘装聋作哑并不管她,下人们惧怕她也不敢说些什么,只在私下议论罢了。
冯老爷就不免听到了些风言风语,他纵然再怯懦,也是个男人,哪里容得下此等奇耻大辱,便去找李氏对峙。
李氏自是不肯承认,就与冯老爷争执起来。
两人吵架的声音大了便引来了李氏爹娘和住在冯府后街的李氏表兄。
李氏表兄一来就和李氏对了个眼。
这男女只要有过苟且,那眼光间的的流转就与单纯无事之人不同。
冯老爷也是经过人事的人,哪里看不出来这两人间的猫腻。
如果说他之前有五分的怀疑,现在这五分怀疑也变成十分怀疑了。
冯老爷大怒,便和李氏表兄打了起来。
李氏表兄本就是个身强体壮的,自勾搭了李氏之后自觉要靠这强壮身子吃饭,便更注意锻炼了,还拿着钱专门去和人学这功夫,以求把李氏伺候的舒坦。
冯老爷自然打不过他,李氏表兄又是个易怒的,打着打着没控制住,竟失手把冯老爷打死了。
这下可是出了人命了。
李氏和李氏爹娘知道冯老爷不同于一般下人,他要是死了可不是那么简单就能了结了,便害怕了起来。
李氏表兄原本害怕了一通,但他本就是个横的,想着反正冯家无兄弟帮衬,他们买通仵作掩了冯老爷的死因不就成了吗?
李氏原本还担心冯家姐妹不会善罢甘休,但李氏表兄说她们再怎么样不过是妇道人家,冯家那些女婿无事也不会为了小舅子和她混闹。
这事说不得就这么混过去了。
李氏这才放心。
李氏表兄又说了些这样也好,以后他们必能长长久久在一起之类的话哄她。
他这段时间为了收服李氏,在她身上使出了千般万般的手段,为了哄李氏开心,他甚至连让李氏往他身上滴蜡油这样的事都肯干。
李氏早已离不开他了,再被他这么一哄,便觉得冯老爷死了正好方便他们厮混。
李氏表兄见自己说服了李氏,便拿着银子买通了衙门上下一干的人,最后把冯老爷定了个意外磕到头致死的死因。
冯家姐妹自是不肯信,便闹着要重新验尸。
可李氏手中有钱好办事,那出来的结果自是和之前一样。
冯家姐妹还要不依,可知县却说证据确凿,应是依着李氏的意思说这是意外。
冯元娘和冯二娘的夫婿都是老实人,又和冯老爷没什么情谊,便不许自家内人再闹。
可冯三娘的夫婿却受冯家恩惠颇多,他又是个有情有义的,见冯母在家哭的不成样子,便请了状师带着冯母来府城上诉。
陈显之作为府城的知府就收到了冯母的状纸。
他原本看了状纸不知道内情想要派仵作和差吏们去县里看看情况的,可坏就坏在,李氏和其表兄知道冯三娘的夫婿带着冯母到府城告状后,托人送了银子来府城打点。
陈显之纵是个傻子也看出这门官司有猫腻了。
他虽因家族子嗣单薄,渐渐衰落了,可也是京城世家出身,怎么会因为李氏送的这些银子就胡乱判案子呢。
当即他让仵作去县里验尸又亲去了县里审理此案,有了府城的仵作验尸,再加上冯家下人的证词,陈显之很快就知道了案情的真相。
事情发展到这里其案情已经明确,且证据确凿,陈显之原本该直接判案了。
可康北的巡抚却派幕僚来找了陈显之,说的就是李氏这案子。
康北巡抚到底是陈显之的顶头上司,陈显之听他说明来意后虽是气闷,却也暂时不能反驳。
原来康北巡抚说审理此案的知县,其女儿进了成王府做妾室,这次案子确实是他审错了,但陈显之若是给冯老爷翻案的话,只怕这知县的乌纱帽中就要丢了。
他说大家都在官场上混,应当彼此给彼此方便,说陈显之没必要为了此事得罪了成王,让李氏赔给冯母些银子便罢了。
陈显之虽说自步入仕途后就谨小慎微,但他并不是个没良心的人,相反他还颇为的正直。
康北天高皇帝远的,这些官吏们彼此之间都有勾连。
陈显之在里面其实是有些格格不入的。
康北巡抚知道陈显之的岳母是公主,且他是被启和帝记在心上的人,虽遇到什么事情不带他玩,但也不得罪他。
因此这些年,陈显之在康北待的倒也安稳。
可此次这个涉事的知县背后有成王撑腰,而成王则是太后的亲子,这孰轻孰重,康北知县自然分的出来。
因此他便派了幕僚来找陈显之,想着他既然有个公主岳母,那定然也是知道成王的,此事就看在成王的面子上算了吧。
陈显之自然是知道成王的,他也顾虑若是得罪了成王,恐怕太后会在宫里找乐太妃的麻烦。
烦闷之下忽见家中小厮过来报信。
陈显之也想换个脑子就问小厮家里有什么事。
小厮就说县主接了京城仁安长公主的信后很高兴,打发奴才来问问您什么时候回去。
接到仁安长公主的信后很高兴?
听小厮这么一说后,陈显之就想到了那件事情。
他暂时不想在衙门待了便兀自先回了府。
康平县主见他回府,便高高兴兴的同他说了此事。
长女的婚事既已落定,陈显之自然很高兴,康平县主就说要带些康北的毛皮子、海参之类的东西送到京里。
陈显之一听她说了参,脸色就沉了下来。
康平县主就问他怎么了,他便把冯家之事的前后因果,以及此事牵扯到成王的事情告诉了她。
康平县主听他说这知县的女儿进了成王府,就问这知县姓什么。
陈显之就说姓王,康平县主虽离京多年,可有乐太妃和仁安长公主坐镇京中,她对京城各王孙贵族家的基本情况了如指掌。
听到陈显之这么一说她就笑道:“成王府上的王妃和侧妃我都知道的,并没有姓王的,想必只是个不起眼的妾室。依我看此事可以这样这样做。”
康平县主出的主意也很简单,她说成王妃是个生性好妒的,无事便生出一番事来,更不要说她手下的妾室家里出了这么大的把柄。
她说不如将此事告诉成王妃,借着成王妃的手收拾了这妾室家人。
陈显之一想这样也行,在康北巡抚已经告诉了他那知县的背后有成王撑腰后,他仍执意要处理了此人,那就是不把成王放在眼里。
成王纵是不在意那妾室,可为了面子也会来和她打擂台的。
但此事若是有成王妃插手就不一样了,成王总不好为了个妾室,认真和成王妃打擂台。
就算太后知道了也会说成王小题大做。
陈显之就要给岳母写信。
康平县主就让他也给安国公写一封信,还道这亲戚间要常走动才亲热,咱们把这样的事情告诉安国公,他不仅不会生气还会觉得我们不把他当外人。
况且此事由仁安长公主来做,可能会有疏漏,如果安国公知道此事后在一旁帮着描补一番,这事就更妥当了。
陈显之觉得康平县主这话说的有理,便修书两封寄到了京里。
与此同时,康平县主也备了几车礼物让下人们押送到了京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