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公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四十九章:穿越地洞至桃花源,黄义明定南边,聊斋公,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四十九章:穿越地洞至桃花园
刘惠恕
且说黄义明创立岳武合心阵打败佘家七兄弟的黑蛇阵后,攻占了地洞入口,并寻找到了净泉,让全军将士将兵器在净泉中消磁。此后休军三日,便重率全军,燃起松明,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穿越地洞,向桃园方向行进。
所谓“地洞”,并非全无光亮。在洞内行走,有时会遇到山崖的列缝或两山相交的穹窿,此处的地洞便上露天光,可以看清楚周边的一切。在地洞中行走,尚能遇到地下暗河,瀑布,地下湖泊,布满流石、钟乳岩、钙华、扇形石、石槽的水晶岩洞,遍布野生动植物的地下森林等等。当然在地洞中行走,更多遇到的,还是能容纳下上千人的地下大厅。而据向导说:地洞是一百多年前当地一名猎人在追逐一只受伤的老虎时发现的,具体谁也不知洞有多长,通往何处,因为此洞共有十余条叉路,人们最常走的一条路长是通往桃花源的,长约百里,人们称之为“桃源路”。
而黄义明进入地洞时,最为关心的是他所率领的三万大军,能否成功通过杨三枪所叙说的磁石洞。当大军入洞行进约二十余里后,来到一处椭圆形的大厅前,此大厅高约数十丈,足可容纳数千人。由于大厅顶端一侧露出天光,因此可以看清楚大厅内的一切。杨三枪告诉黄义明,前面就是磁石洞了,由于蛇王常在此厅处置不服从他统治的人,人们又称此厅为“蛇王殿”。黃义明举目一看,发现数十丈高的洞梁上粘满了各式金属兵器,可谓刀、枪、箭、戟、戈、矛、斧、剷无一缺漏。这显然是前辈武者欲通过地洞时,因不知晓磁洞的奥密,而留下的物证。尤令人惊异的是:洞梁的顶端,吸附着许多绑着金属绳索的死人骸骨。这显然是蛇王佘占山为镇压不服从其统治的人,使用的酷刑之一,即将不服者用金属绳索捆绑后,送于磁洞中将其吸附于洞梁之上,任被捆绑者哀嚎而死。见此情景,黄义明对手下说:蛇王统治残暴若此,看来余家七足弟,应该为之付出代价。
黄义明此时所担心的是:他统领的军队,兵器消磁是否有效?于是叫先锋将杨三枪手下的士兵,试将手中的兵刃抛于磁石洞中央,看有无吸附于洞梁上的现象。而试验的结果是净泉消磁有效,被抛掷于磁石洞大厅中的兵器并无吸附洞梁的现象,黄义明此时才敢放心地叫大部队继续前行。但他却突然发洞前方有一伙蛇王的散兵,匆匆向后逃去。原来蛇王余占山以为黄义明不知晓磁石洞的奥密,想于磁石洞中设伏,斩杀黄义明以为其七个战死的儿子报仇。而此时见黄义明命令手下士兵抛掷兵器以试验磁洞有无粘附现象,知磁洞的奥密已被黄义明窥破,是以匆忙后逃,但这却方便了给黄义明带路的导游了,他们只要跟随蛇王逃兵的足迹行走,就不会迷路,而能顺利地走出地洞,来到桃源。
黄义民率军继续前行,行十余里出磁石洞后,又相继遇到了几个洞势奇特、布满瑰丽多姿的钟乳石景观的大厅。
在第一个大厅中,出奇地是立有一根高达十余丈的石笋,直插洞梁,情似孙行者顶天立地的金箍棒。在第二大厅中,有一对钟乳岩甚像狮、虎对峙,在狮、虎的身后,有一道高达数十丈的钟乳岩石瀑。在第三大厅中,有一石峰甚像一白发老人在垂钓。在第四大厅中,有一高达数丈的石屏,上面镌刻着前代入洞文人的题刻,字迹有“仙境”、“壶中天”、“蓬莱岛”、“桃花源”、“武陵村”等等不一而足。
概而言之,黄义明带兵所进入的地洞,用今人的话来说,叫作喀斯特地貌,系因古代造地运动所产生的奇特地理现象。在洞内行走,会遇到岩沟、天生桥、石灰岩孤峰、石林、天坑、分布于天坑周边的地下森林,以及暗泉、暗河、地下湖、飞瀑等种种自然奇观。而这一类“地洞”,自然也为古人类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因为在洞中,先人的用火遗烬、古动物化石、印纹陶片、古铜境、隋唐人的木炭题字、五代北宋古钱等随处可见,偶然尚可看到古代文人的游洞题记。如洞壁一端有字:“桃源西北四十五里,洞口阔二丈许,梯级而下五丈余,有崖、有地、有潭、有穴;壁有五彩,状若云霞锦绮;泉有八音声,若多鼓琴笙;人语犬声,可惊可怪。盖神仙游集之所也。”
由于地洞足够大,上述喀斯特地貌奇观,黄义明带兵在洞中行进一天,几乎都遇到了。约时至黄昏,黄义明终于带兵走出了地洞出口。但见前方是一块开润的平地,布满了桃树与农田,农田与桃林之间的空地上,错落有致地分布着茅草搭盖的农舍。洞旁左侧有碑,上书:“武陵有芳园,四季桃花斓。日夜长流桃花水,隐者耕种桃花田。”碑下署名是:晋徐高士。
黄义明心道:此必是人们传说中的桃花源了。遂前往扣开附近一农舍的门,向由舍中走出的老人询问此为何地?老人回答:此地即世人传说中的“桃花源”了。随后带黄文明到地洞出口右则一石碑处停下,指着碑文对于黄义明说道:此碑文所记,即我等先祖来比的情形了。黄义明抬头一看,碑文竟然是东晋隐士陶渊明所作的千古名文《桃花源记》。全文为: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老者对黄义明说道:听祖辈所述,吾先祖为避秦乱世,逃此深山僻处不与外界交往,仅有一洞,与外界相连。魏晋间人徐高士者寻踪至此,且题“桃源”诗于洞左,碑文称“武陵有芳园,四季桃花斓。日夜长流桃花水,隐者耕种桃花田。”徐高士出洞后准备重返,归途留有标记。然吾祖辈实不欲世人知所居处,遂派人暗随徐高士出洞,毁其所树路标,因此又逾千余载,世人始终不知桃源真址。而徐高士复访桃源不着,将经历相告当时名士陶渊明,陶渊明为之撰文《桃花源记》,后人始知世上真有桃花源僻地存在,然而却将桃花源误传作“武陵源”了。实则《桃花源记》文讲得很清楚:晋太元中,有武陵人以捕鱼为业,缘溪行,寻径至此。徐高士诗云“武陵有芳园,四季桃花斓。”其乃自号“武陵”,云其身置桃源境中。而世人将“桃花源”,称作“武陵源”,实误。而时至近世,桃源中人仍“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不与外界有交。然不幸逆伦邦立,有邦主张贵远寻访至此,将桃源侵占为私人领地,横征暴敛,十则税六,民有菜色,不从者辄让下属用铁索捆绑,置于磁洞,让其吸附于洞梁之上,哀嚎数日而死,可谓暴虐贯古今。今闻黄帅将仁之义帅至,无不欢欣鼓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