羲和晨昊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2章 仁义之道,我在春秋不当王,羲和晨昊,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郑邑,祭氏别院内。
经过李然的一番自我解释,子产当即便不疑他了。
这也难怪,毕竟平丘之会时,他就在绛城内已经见识了羊舌肸对于此人的重视程度。
甚至还与他通力配合,将季孙宿是给囚在了晋国。硬生生让季氏在鲁国和诸侯国面前丢尽了颜面。
所以,羊舌肸若真有求于李然,李然为其出谋划策自也是理所应该。
可他这般想,是因为他了解了这里面的曲直,但祭先显然却不是同样这般想的。
他斜眼看着李然,眉宇间藏着一丝忌惮和警惕。
“可是…子明啊,如今我郑国的粮食也已经整装待发,齐国若早于我们先至,只怕将来传出去,天下人会笑话我郑国乃是虚伪从事啊。”
齐国运粮商队已经进了鲁国,至多十日便能抵达卫国。而郑国运粮商队才刚要整装待发,算起来,时间上其实已经有些赶不及了。
子产所担忧的,在于郑国与卫国可谓是唇齿相依,而齐国与卫国是相隔千里。齐国的粮食都能运到卫国了,你郑国的这才刚来,不是虚情假意又是什么?
要知道卫国旱灾已是有些时日了,绝非突然。如今郑国的行动实在是太慢了些。
子产言罢,与祭先一同看向李然。却见李然却反而是显出一脸的自信,并且是在那笑而不语。
“子明先生为何发笑?”
听得子产问话,李然这才开口言道:
“呵呵,大夫所言,恕然不敢苟同。”
只见李然却是神色一正,一边摇头,一边作揖谏言道。
“哦?却是为何?”
子产闻言,不禁面带难色,满腹狐疑的如是问道。
只听李然颇为自信,继续是侃侃而谈:
“大夫可知,这《周易》之‘比卦’有云: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它,吉。’大夫可解其意?”
子产听罢,与祭先面面相觑,却是完全不解其意。只听李然是继续言道:
“此爻之意,意为只要是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坚守正道,那么去结交各路朋友就不会有过失。有诚意的人就好比是美酒满缸,您的诚意自然而然会最终吸引更多的人来与你交往,这样才是吉利的。”
李然不愧为洛邑典藏室史,《周易》于他,可谓是信手拈来。随随便便引经据典,都令人不得不信服。
只听李然是继续解释言道:
“如今,卫国大旱,上下皆苦,其国内已无力赈济。故此求援于诸侯。因此,无论是晋国,齐国亦或是郑国,只要运粮救济乃是出于真心,那便都是行的仁义之举。又何来为先者而歌,为后者不耻之说?”
“再者,大夫所筹之粮,也绝非一人之功,乃是郑国上下齐心所共筹的,也绝非大夫有意延了时日。卫国正值大难,又岂能受了郑国恩惠反而还要讥嘲郑国?小人窃语,君子独行,郑国行事光明磊落,何须担忧被他人笑话?”
李然在这里纠正了子产一点,那就是赈济卫国旱灾并非只是为了图个虚名,更不是为了标榜自己的丰功伟业。而是为了真正帮助到卫国的普通民众。
倘若只是为了沽名钓誉,或者另有所图。那么,其心便可谓之不正,心不正,则事难成啊。
“哼!那如此说来,倒是老夫行事不够光明磊落,在给卫国的百姓落井下石了?”
这时,一直未曾开腔的祭先忽的冷笑一声出声道。
李然所言齐国与郑国两家的运粮赈灾之举,行的都乃是仁义。故此,不用担忧被他人耻笑。
但那祭家可打算的是运粮前去卫国贩卖,赚取钱财,与之对比,岂不就是不义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