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子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四百七十六章堑壕战,从部落开始崛起,橘子舟,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麻烦,对面也有不少的骑兵。」

此时,斯兰和克烈的脸色全都变得难看了起来。

本来就算对方兵力占优,但他们麾下的骑兵部队好歹还有着机动力的优势,完全能够靠着这一点和对方周旋,消耗他们的兵力。

但是在对方也有着骑兵的情况下,这一谋划看来是很难奏效了。

更别提,因为之前军部的一番改革,此时西面草原上的骑兵数量,已经是大不如前。

此时,克烈麾下的游骑兵数量为六千,而斯兰麾下的轻骑兵数量同样为六千。

对上北欧大军的骑兵部队,他们的兵力优势并不大。

「传令下去,萨特城进入一级备战状态!」

警报声中,萨特城的士兵们快速的行动起来。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在明知道自己肯定会被找茬的情况下,夏启早就已经事先调动了大量的各族工程兵,在各处边境外建立起了半永久的堑壕。

和那些临时挖出来的堑壕不同,这一座堑壕的每一道壁垒都是由钢筋水泥灌注而成,防御能力超出那些临时堑壕。

更别说还有矮人一族的质量保障,可以说是相当的让人安心。

此时,堑壕之内已经有大量的驻防士兵就位,位于要塞炮台上的加农炮和安置在堑壕后方的山炮,也都是已经调整好了角度,随时都能开火。

远处,北欧大军的骑兵部队并没有靠近,而是在等后方的主力大军抵达。

而斯兰与克烈两人,则是赶在这场战争正式打响之前提前脱离。

当初夏启在安置萨特城的时候,对其坐落的位置可以说是十分讲究,几乎是卡在了西境的一个重要关口上,可以说是进入大夏的必经之路,周围更是拉起了长长的铁丝网。

而如果想要绕开这个关口,那估计得绕一两个月。

但是要知道,这一整条边境线上的营地要塞根本不止一处,其他地方也有着大量的要塞岗哨。

只不过萨特城,是最靠外的那一座而已。

此时的萨特城,早就已经被一座半永久的堑壕包在了里面,有这么一座堑壕拦在那里,骑兵部队根本就无法自由进出。

这可以说是堑壕营地的其中一个缺点了。

而为了避免坑到自己人,边境的骑兵部队其实是一直驻扎在外面的另一处隐蔽营地里的。

斯兰和克烈悄悄离开之后没过多久,由托尔克·索尔率领的北欧大军便正式压境。

五万大军所形成的军势相当惊人,站在萨特城之内的戚猷此刻如临大敌。

不过对面的敌军并没有急着展开攻势,而是在观察这一座堑壕营地的构造。

此时的托尔克·索尔,心情那叫一个糟糕。

这一座堑壕光是看着,就能够感觉到它的坚固。

托尔克·索尔此时心中在想,能不能绕开这一座堑壕营地。

不过根据他的观察,只怕是很难。

眼前的这一座堑壕营地,完全卡在必经之路的关口上。

况且,就算是还有别的路,恐怕也得绕上很久,而他们的进攻时限只有一个月,够不够时间绕过去都是个问题。

要是把有限的进攻时间全部用在了绕路上,那可就太滑稽了,并且还会成为他军旅生涯中抹不去的污点。

最后托尔克·索尔打定主意,先看一看对面的那一座堑壕当中部署了多少的兵力再说。

只见他大手一挥,身后的大军顿时行动起来。

对于自己身后的五万大军,他显然还是比较自信的。

进攻的号角吹响,大军开始往前推进。

大夏一方见到如此情景,那安置在要塞炮塔上的加农炮顿时开始调整攻击角度,只要对面的北欧大军一句如射程,就会直接开火。

这也算是防守方的一个优势,除非进攻方的加农炮射程比防守方的远,要不然大炮的优先攻击权,往往都被防守方握在手中。

在轰鸣声中,萨特城炮台上的加农炮率先开火。

经过大夏军械研究部的长期改良,此时的加农炮射程已经超过了千米。

将这一幕看在眼中的托尔克·索尔,心脏也是一顿抽搐。

他当即下令,让己方的炮兵向前推进,在进入攻击范围以后立即予以颜色。

同时,北欧大军的步兵部队直接排列着方阵,向着敌方的堑壕要塞推进过去。

战火被引燃,面对北欧大军的强势火力压制,萨特城的兵力劣势瞬间暴露无遗。

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托尔克·索尔在发现这一点后,顿时大喜过望,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己方的兵力优势竟然有那么大!

就以现在的发展形势来看,这场战斗甚至都不需要他做别的安排,只需要仗着兵力优势强推就行了。

战场之上炮火连天,戚猷指挥着萨特城不到两万的步兵兵力,靠着堑壕咬牙顽抗。

相比较起来,确认已经占据着兵力优势的托尔克·索尔,此刻可以说是心中大定,指挥着麾下的大军持续前压。

远超萨特城守军的密集火力,几乎将大夏一方压得抬不起头来。

就在这时,从远处传来的轰隆声响和脚下明显震动起来的大地,让托尔克·索尔顿时意识到,正有一支骑兵部队向着这边狂奔而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

夏羽

塞上江南

狂龙纵横都市

沙漠烤红薯

绝世医尊

而立之年

华夏顶级医婿

塞上江南

王超

而立之年

王超林淼淼

而立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