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茂行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9章 轻取汉阳汉口,晚清第一枭雄,左茂行,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罗大纲筹建水营未成,便被杨秀清夺去了水营兵权。不过,他私自截留了五百艘大船,留作自用,并不交给唐正才。杨秀清对此心知肚明,却也只好听之任之。
岳州距武昌六百里,走水路顺水,只须两天就能到达。既然已得岳州,太平军下步自然就要进攻武昌了。
12月16日,太平军进占城陵矶。城陵矶是长江边上的一座大矶,背靠长江,南扼洞庭湖,是从洞庭湖入长江的咽喉,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太平军夺占城陵矶,可以长驱直入,直趋武昌。
17日,太平军先锋军经城陵矶东下武昌。先锋军仍由罗大纲与吴捷两支部队组成,共五千人,全部乘船。
太平军兵锋直指武昌,形势对太平军出奇地有利。
罗大纲、吴捷在岳州、益阳夺得大量民船,足以承载全军。太平军可以全军走水路,顺江而下,行军速度大大加快。
清军主力还在益阳、岳州一带,他们没有船只,只能走陆路,行军速度缓慢。
石达开额外率领四千骑兵,走陆路趋武昌。他分出一千人马作后卫军,专门在险隘处阻击清军,进一步迟滞清军行军速度。另外三千人也都是骑兵,行军速度很快,清军根本追不上。
杨秀清安排石达开走陆路,并非船只不够,而是因为:一、战马不便乘船;二、有必要在陆路阻击清军追兵,迟滞清军行军速度。
武昌城防空虚,清军主力又远在益阳,根本抵挡不住如日中天的太平军。
18日,太平军罗大纲部攻克武昌上游港口簰州镇。
19日,太平军吴捷部攻克军事重镇金口。金口位于武昌上游六十里处,是武昌江防的上游门户。金口一失,武昌再无屏障。
20日,太平军先锋军抵达武昌,停泊在汉阳鹦鹉洲。
武汉共有三镇,江北为汉阳、汉口,江南为武昌。
武昌为湖北省会,九省通衢,是天下重镇,为兵家必争之地。
汉阳位于汉江西岸,汉口位于汉江东岸。两城繁华富庶,物资充沛,本可以拱卫武昌。
武汉三镇,以武昌最为紧要。而要破武昌,必先破汉阳、汉口,以剪除武昌羽翼,切断粮草供给。
罗大纲与吴捷的主要任务,就是先行占领汉阳、汉口,封锁长江,孤立武昌。
清军在整个武汉三镇只有不到四千守军。
清军方面,湖北巡抚常大淳、提督双福是湖北境内最高文、武官员,负有防守武汉之责。两人自知兵力单薄,不能同时守卫三城,便将全部兵力收缩进武昌城,企图固守武昌,等待向荣的援军。
武昌城濒临长江,附近多条河流和江,有汉关、金沙洲、白沙洲、鲇鱼口等水路要隘。城外山岭起伏,便于设置炮台,构筑防御阵地,筑垒固守。
若清军凭险固守,未尝不能一战。但常大淳、双福认为守军兵力单薄,士气低落,将城外城防阵地全部放弃,守军全部入城。
清军走得匆忙,就连炮台都没毁坏,大炮、炮弹全都遗留在炮位上。
清军认为太平军会利用城外民居攻城,勒令百姓入城,准备在三天后放火烧毁民居。但太平军进军神速,清军提前放火,又紧闭城门,防止太平军混入城内。
老百姓房屋被毁,又不能入城,无家可归,衣食无着。他们对清军恨之入骨,不少人转而投奔太平军。
21日,太平军在长江北岸登陆,进逼汉阳。罗、吴二人兵分两路,吴捷进攻城外制高点龟山,罗大纲从正面进攻汉阳城。
汉阳城内只有八百守军,不战先溃。城内官员终于硬气了一把,知府董振铎、陕西副将朱瀚率亲兵巷战而死,不过螳臂当车而已。
太平军轻取汉阳。
22日,罗大纲驻守汉阳,吴捷率部渡过汉江,准备进攻汉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