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10章 板栗坳,地气宗师,乾唐,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除了这些宫观祠庙,镇中还有保存完好的街巷。青石板铺就的小巷两侧木阁楼错落有致,从高高的老式门槛进入可见到深深的天井庭院,那些老房子由精细生动的木雕石刻装饰,好像在无声的诉说着从古至今的故事。
幽静的古镇与浩荡的长江,人工与天然动静之间竟有一种无迹可寻的和谐意境。
唐成在重庆朝天门感悟到纷繁中寻浩荡灵动之静,在磁器口宝轮寺体会到静谧中隐奔流轮转之动,后来,他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这动静二者相合之境究竟是怎样的境况。今天见到这李庄古镇的山川灵气意境,唐成有一种好像顿悟的感觉,在这种动静结合的灵气里感觉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就是一种自然的神识见知,没有丝毫勉强!
见知携入胸襟,便是今后移转灵枢的修行印证之途,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这个道理。“读万卷书”是指应该全面吸收书本知识,使自己具有渊博、扎实的文化素养;“行万里路”是指不能单纯地沉迷于书本,还必须广泛了解、认识和接触社会,并把书本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
就是既要重视书本知识,也要重视社会实践,或者说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薛楚媛并没有直接去李庄古镇。第一站去了李庄外几公里处的板栗坳,据说那里有一块立于1946年的石碑,碑额是甲骨文“山高水长”四个字,刻有“留别李庄栗峰碑铭”,下面留下了很多人的名字,包括当时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成员傅斯年、梁思永、梁思成、李济、张澜、夏鼐等。
1937年,日寇侵华,北平沦陷,中国营造学社几次内迁,先后辗转于武汉、长沙、昆明等地,于1940年迁入宜宾李庄镇,随同迁入的还有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和同济大学,师生多达一万余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在这里继续科学文化研究、培养人才,新中国的中科院院士中,就有数十人曾在这个古镇教学或求学。
梁思成就是在李庄完成了他的学术巨著《中国建筑史》,这里还保留了他与林徽因当年的故居。而李庄的山水风貌以及人文古迹,也是这位大师诸多的学术资料以及灵感来源,梁思成将旋螺殿、奎星阁、九龙石碑、百鹤窗誉为李庄四绝,尤其是旋螺殿被他赞为“梁柱结构之优、颇足傲于当世之作”。
板栗坳中的石碑便是那一段岁月的见证,然而唐成等人并没有见到那块碑,它于1966年下落不明,他们只看见了一座保存还算完好的龙虎雕栏牌坊。据薛楚媛介绍,那块碑就立在牌坊后不远,她年轻的时候见过,第一次是赵老带她来的,后来又来过不止一次。
薛楚媛在原先立碑的地方献上鲜花,然后对着空空如也之处鞠躬致敬,背诵了早已消失的石碑上所刻的“留别李庄栗峰碑铭”:
江山毓灵,人文舒粹。旧家高门,芳风光地。
沧海惊涛,九州煎灼。怀我好音,爰来爰托。
朝堂振滞,灯火钩沈。安居求志,五年至今。
皇皇中兴,泱泱雄武。郁郁名京,峨峨学府。
我东曰归,我情依迟。英辞未拟,惜此离思。
出来游览带着鲜花本来就很少见,“参观”的居然是早已不存在的东西,两名陪同人员有点目瞪口呆,黄灵骢作为接待科长曾迎来送往那么多客人,这一幕还是第一次见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