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拉袖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百零九章 首战走马梁(上),大明求生记,拉拉袖,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走马梁因山梁得名,是一处黄土的断层,落差有百米,上面一条宽七八十米的平地一直延展远去,可驾车跑马,两边全是断崖,而鞑靼就把大营安扎在崖底处,这样的地方在古代扎营背靠山茆也是为了安全,在靠近土崖处,可是放置草料战马,只要在两边看管,设置围栏,就是一个巨大的马圈,可谓省力。而且在山茆边上还有一汪水沟,有滴水在此汇集。
当章子俊派出的斥候回来报告这个情况后大喜,就招来百户周寿弟,暗中吩咐一番,周寿弟带了一个百户队而去。
第二天,鞑靼所有兵马聚集一起,无视左右吴家堡、孟家堡,只插榆林堡而来,以往这些小堡只是起到一个警戒的作用,因为堡内也就几十人的兵力,当大军而来时,要么弃堡逃命,要么畏缩堡内等死。鞑靼已经对大明的边关防守了如指掌,分兵去攻打一个没有油水的小堡,不如直接攻打正面榆林大堡,只要攻破了,后面的许多村镇都是一跑马就四散,根本没有什么抵抗能力。
在堡楼上,章子俊面对黑压压一片的蒙古骑兵,腿有些软,只是第一次看到古代骑兵,这么多的战马聚集在一起,杀气腾腾,身上一阵阵地起鸡皮疙瘩,五千骑,可不是闹着玩的,个个彪悍的很,有些人还披挂着铁甲,也不嫌重,骑在马上跑的跟疯子似的,一边跑一边大喊大叫着。
首先是在距堡一里处停下来整队,过了半个时辰后,缓缓地推近,就好像是要把守军推平一样,这是一种古代打仗的气势,在心理上先吓到你,让你手忙脚乱先乱阵脚,而在大军前沿会有几队人马,从左到右不停地来回奔跑,用来吸引守军的注意力,当靠近到距堡百米时冷不丁还会射出一箭。
原本榆林守将褚茂林,现在升为参将,这是章子俊封给他的,已经上报兵部,原因是榆林堡还得扩建,增加防御兵力,兵没增加,架子先搭起来,对于这种封疆大吏这样的提折,兵部不会阻拦,同折请封的还有原总旗季琮、彭韶、刘玉他们,对褚茂林这人还不错,虽然能力有限,在一些处事上却能顾全大局,还有点好吹牛,好大喜功。
此时褚茂林就在堡墙上排兵布阵了,从鞑靼兵起营时,堡内就开始击鼓,等到鞑靼兵距堡一里地时,又击鼓,守兵各就各位,挑粪烧“金汤”的,搬运擂石擂木的,弓箭手在检查装备的,现在鞑靼兵缓缓而进,这鼓声就没有停止。听的让人头皮发麻,内心激荡不已。
很明显章子俊很是担忧了,虽然没有什么印象中的攻城车,云梯、投石机之类的攻城装备,可是面对防守兵士单薄,能战的兵士全部上了堡墙,也只是稀稀落落,面对堡外的五千鞑靼骑兵,显得更加赢弱不堪,榆林堡守军总共一个千户所,满员一千二百余人,除去分散在吴家堡、孟家堡二旗兵,周寿弟又带了一个百户队前去走马梁,剩下的也就八百兵,其中三百兵在运送守城物资,现在堡墙上也就五百兵,三百兵守城,余下二百兵分成二队做为预备兵,随时准备补缺。
一声号角响过后,看似鞑靼的阵型有些散乱,其实鞑靼分工很明确的,从“散乱”的阵型中,冲出了二百骑直扑堡墙而来,在距离堡墙十米时,手中甩出软绳飞爪,这样做,可以借着马的冲势,把飞爪甩的更高更远,纷纷钩主堡墙上的城垛后,拉着绳子一个飞身,直接从马坐上凌空而起,这些是蒙古骑兵中的“敢死队”,武艺极高,都是轻装上阵,口中咬着短刀,双手使劲地攀爬而上。
在这二百骑甩出飞爪的同时,随即在鞑靼的阵型中又冲出五百弓箭手,在距离五十步开外搭弓引箭,时间掌握的刚刚好,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掩护攀爬而上的“敢死队”免遭攻击,只要有一人上了堡墙,就会有更多的鞑靼从这条绳子攀爬而上,而上了城垛的兵尽力维护好这条绳索。
对于守城的一方,如果城墙上敌兵越来越多时,就要出动预备兵,这些预备兵都是身穿厚甲的长枪兵,组成一个小方阵,向前突刺,对方哪怕武功最高,也挡不住几十条长茅的突袭,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很多看似空枪,实则是不让敌人有躲闪的空间,要么跳下城去,要么死在枪下。
其实鞑靼不擅长攻城战,一旦离开了战马,剩下比拼蛮力了,对于明军来说就剩下守城了,野战要用几倍多的兵力才可一拼,目前就是这样,这些榆林堡的守军看着几百条飞爪一起飞来时,有人就用擂石砸,有人用大勺往下浇烧的滚烫的“金汤”,这些爬墙的鞑靼兵人在半空,为了躲避,只能在空中荡来荡去,脚尖蹬到堡墙后,随即用力一蹬把身形荡开,免的被落石等砸中,此时鞑靼后队的弓箭手也发力了,箭如雨下,全是瞄准女墙垛口而去,在这三百守军中的弓箭手一样还击,双方就形成了死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