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家大叔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七十三章 地方州学 私学教育,宋雄,曹家大叔,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其四便是画学,相当于美术学院,学生主要训练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等题材的绘画,并学习《说文》《尔雅》《方言》《释名》,士子出身的学生要求兼修两门文化课,杂流出身的人要求兼修一门文化课。考试主要为试画,优秀毕业生授官待遇如书学。其五是武学,相当于军事与武术学校,学生主修武艺。兵法,考试时,先试军机策论,再试骑射之术。武学生毕业后可获授巡检、监押等职务。
其六是医学,相当于医学院,医学分“方脉科”“针科”“疡科”三个专业。方脉科(内科)主修大方脉、小方脉、风科等专业课,兼习王氏《脉经》、张仲景《伤寒论》,针科类(五官科)主修大针炙、口齿、咽喉、眼耳等专业课,兼习《针炙经》《龙本论》,疡科(外科)主修疮肿、伤折、金疮等专业课,兼习《针炙经》《千金翼方》。除了专业课,还有公共课,主要学习《黄帝素问》《难经》《巢氏病源》《补本草》《千金方》。还有实习课,在太医局的草药种植园内认识草药植物。
对权司业的介绍,我隐隐有点深感不好,其他方面都没有话说,就是数、理学方面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后的社会发展这方面可是重中之重,以后要是有机会必然将推动在这方面的普及教育,想到这里,也便对权邦彦微笑的点了点头,表示非常的认可,丞苏奕翔接着起身说道:启奏皇上,那下官大概介绍下州县学,
自唐末五代以来,战乱频繁,州县学绝大多数已经废弃。开朝之初朝廷对地方州县学十分重视,地方官学的普及程度、学校规模、教学状况都超过了前代。景德三年(1006),真宗下诏令全国各州修缮孔庙,并在庙中设立讲堂,挑选一些儒雅之士担任教师。乾兴元年(1022),朝廷应孙爽之请,赐田十顷于兖州建学,是为朝廷官方正式建立州学的开始。仁宗庆历四年(1044),范仲淹推行新政,诏令诸路州、军建立学校,规定凡立学者可赐学田,于是学校之设遍天下。全国掀起了一次大规模的兴学高潮。
神宗熙宁四年(1071),地方官学再次进步发展。朝廷规定,诸州各赐田十顷,以充学粮,中书省在每路选举有经术行谊之人管理教育事宜,各路置教授担任教官。经过这次调整完善,朝廷所办官学在行政领导、教学力量和办学经费等方面都得到了基本保障。至元丰年间,全国已有十八路五十三个府、州、军、监委派了学官、教授。到元祐更化,罢除诸多革新派学官,规定以进士出身、经明行修之人任学官,使学官、教授的资格有了更明确的规定。从而进一步优化了教育监管和师资力量。
然后便是蔡太师为相期间,下令合并规模较小的州县学,同时令监司、守令等地方行政长官加强对州县学的管理。集宁三年(1104),选拨人才由学校升贡,州学生可通过三舍法升入中央太学,从而将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办学校联系起来,大大调动了士子进入地方学校的积极性。
苏奕翔说完便朝蔡京微微一笑,蔡京此时也是会意的点了点头,我见状也是会心一笑,毕竟蔡京这个名誉校长还是为大宋的经济做了一点实事。想到这里也朝苏奕翔微微点头示意,随后便是主簿李智杰起身说道:启奏皇上,刚才诸位大人介绍了朝廷的官办学校,那就有下官来介绍下私学教育,大宋历朝不仅积极兴办官学,重视官学,而且对私学和新兴的书院也采取积极扶持的态度。使各类学校并行发展,相互补充,使我国的学校制度和私学教育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就全国范围来看,官学教育多集中于州县,不便于偏远地区的居民子弟入学,这便为私学教育提供了生存发展的空间。私学教育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开国至真宗时期。虽然国家经济日渐复苏,政局逐渐稳定,但仍无暇顾及兴学,州县学尚未建立,国内一批有识之士已经在乡党间兴办私学,教授生徒,如王昭素等,都是宋初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二阶段是朝廷的三次兴学期间。如石介、孙复等,举进士不中,退居泰山,兴办私学。宋学先驱周教颇、程顺、程颐、张软、邵雍等从学于私学,学成后又从事私人授徒教学。
私学主要有师授和家传两种形式。师授按其内容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教授识字和日用基本的小学或蒙学,主要有乡学、村学,或由宗族设立的义学,或富有人家的家塾,另一类是为年龄较长、程度较高的青年学子设立的研究学问或准备科举的精舍和经馆等。
蒙学(小学)有常年开课的私塾、义学、家塾等,也有季节性的村塾、冬学等。私塾是塾师在自己家中设学教授,规模较小,学生从十几人到几十人不等。教师以学生所交的少量现金或财物作为办学费用,塾师生活往往相当艰难,时常无下锅之米,但这些教书先生却热爱教育事业,为提高国人的文化素养做出了积极贡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