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百二十一章 低调生活,随身装着一口泉,我要的是葫芦,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二百二十一章低调生活
刘军浩不敢耽搁,立刻骑马赶回村里,他几乎是挨家挨户的通知。
刘家沟没有杂姓,这事儿可以说是全村人的事儿。当然他在村里通知完,也顺便给赵教授说了一声,让两个老爷子跟上去看看。
事情远比他想象的大,听说河边挖到了先人的东西后,村里所有的闲人都赶了过去,平时开会都没有这么齐过。
等刘军浩再凑过去的时候,根本挤不到跟前了,只能远远地骑在马背上瞧。隐约可以听到刘五爷在那里开讲:“以前听老一辈人说咱们村最早就是建在河滩上的,后来大河经常发水,村子一连淹了好几次才改到现在的地方。据说这附近还有一个大石碑,上边写的是咱们刘家沟老祖宗刘二娃的事儿,以前还有族谱呢,那上边记载的也有,可惜六几年的时候破四旧给烧了……”
还真有族谱呀,刘军浩也听得一愣一愣,话说他一直以为刘家沟那些辈分什么的只是用口述方式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呢。可惜早烧了,现在没有机会再看到。
说实话,年轻一辈中没多少人想听刘五爷讲古,刘二娃虽说是先人,但也隔了二十多代,那点感情早淡了。
大部分人都想着赶紧挖开石板瞧瞧,井里边到底有什么好东西。
老人们挨个确认后,大家一致同意挖开水井看看。当然这次比刚才隆重多了,开挖之前先烧黄纸祭祖。
刘家沟所有的在场的男人按照辈分大小,排成几路横队,然后由辈分最高的人带领下磕头。
“整的跟真的似地,纯粹是迷信。小浩,你说是不是?”旁边的刘军良低声凑过来说道。
刘军浩还没搭话,前面刘军良的老子刘老三已经一个脆生生的栗子打在他脑袋上了:“你小子,不准胡说八道……”
这家伙立马老实起来,低眉顺眼的跟在后边磕头。
其实刘军良的话代表了大多数年轻人的想法,都觉得这祖先的事儿隔得太远,扳着指头算算,有大几百年。
再说了祖上的坟早已经被洪水冲的找不到了,现在对着一块大石板嗑什么头,石头又不是先人。不过有刘军良的例子在先,这会儿也没有人敢说提出异议。
磕完头,又挨个上香,不一会儿,那香炉碗里插得满满的。
等所有程序走完,刘广聚才叫上几个年轻的小伙子动手抬大石板,这次刘军浩也上前帮忙。
大石板掀开后,人们都觉得失望,古井早已经倒塌,井口除了一大堆青砖污泥外,实在看不出别的东西。
想想也是,那井废弃了几百年的时间,也算是沧海桑田,能保持这样算是很不错了。
老人们再次上前查看后,他们继续开挖。一块块厚重的马武砖被搬了出来,井下的空间渐渐的扩大。不过随着空间的延伸,人们的失望也越来越大,先祖并没有在井里给后人留下什么好东西。
“你们看这是个啥?”这时,刘启华突然发现泥土中一个青色的东西。
听他这么一叫,大家来了精神,都凑到大坑边沿观看。
等这东西出土,又没了兴致。只不过是半块锈的看不出样子的烂铜片而已,在老人们手中传阅了一遍,就被扔到地上。
“我看看……”王老爷子是个懂行的人,他凑到跟前瞧了几眼说道:“这应该是古代的荷叶边铜镜。以前人们用这种镜子梳头的。”
听说是铜镜,几个老人赶忙又把它摆在桌子上供起来……这很有可能是祖上用过的。
接着挖出不少打碎的坛坛罐罐,王老爷子的推测是打井水的东西。不过这些烂坛罐做工非常粗糙,和树林旁废窑里的没什么区别,也没有啥收藏价值。
忙乎半天,除了那半片铜镜,啥有价值的东西也没挖出来。众人不甘心,又四处搜寻了一遍,结果并没有发现刘五爷说的石碑。
不过这事儿算是没完,几个老人开始张罗着要个修祠堂。
修祠堂的事儿不能一蹴而就,只能慢慢的来。
张倩放学刚回家听说了这事儿,一个劲儿的抱怨当时没在现场,说有时间一定要过去看看,最好拍几张照片。
“有啥好看的,什么东西都没有挖出来,就挖了半片铜镜,还锈得不像样子。”刘军浩打消了她这个念头。
其实关于刘家先祖的事儿也就是热闹几天而已,过后除了老一辈的人很少再有人提起。
日子还是照常过,张倩趁着有空闲,特意跑到刘五奶家里学晒地瓜干。她准备的很齐全,特意带上本子记录步骤。
将所有的步骤弄清楚,她开始兴致勃勃的在自家实验。
张倩忙上忙下,刘军浩自然不会闲着,他早早的捡了不少个较小的甜红薯洗净下锅。按老婆的说法,只有嫩红薯才能熬出糖稀,这样做出的地瓜干好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