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炸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16章 常熟之路,官鼎,八月炸,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产业融合体现了“旅游活市”的重点。刘副市长表示,“旅游活市”核心在于“活”字,不仅要依托常熟自身的旅游资源优势,以点带面,带活整个城市发展,也要顺应市场和游客实际需求,转变方式,激活常熟后续发展的潜力。
在推进“旅游活市”战略中,常熟市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生态、商贸、工农业、信息产业和城市建设的高度融合,以产业融合来推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以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来促进产业融合,走出了一条“常熟特色”的发展之路。
常熟是座历史底蕴深厚的文化之城,在旅游与文化融合上,常熟一方面挖掘传统和历史文化,弘扬和传承江南文化,另一方面,依托常熟服装产业优势,通过服装博览会等打造时尚文化。
打造以沙家浜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旅游品牌也是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的经典范例。游人在沙家浜景区,来到“阿庆嫂”经营的“春来茶馆”,耳边传来的是京剧《沙家浜》唱段,“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全凭着劳动人民一双手,画出了锦绣江南鱼米乡。”
从一部经典京剧到一个知名景区,沙家浜完成了从一个创意符号到一个实体产业的转变,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形成了巨大的就业潜力,并产生了一个文化创意和产业发展互动的良性模式。
通过努力,沙家浜风景区先后成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4a级风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去年接待游客突破50万人次,旅游自营收入突破1000万元,主要指标持续多年保持20%-30%的增长,吸纳直接、间接就业超过1万人。
常熟是座生态环境优美的山水之城,古城三湖环抱、依山而筑,山、水、城融为一体。在旅游与生态融合方面,常熟坚持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以生态为主导,紧扣山水做文章,主打虞山、尚湖、昆承湖“一山两湖”绿色牌。
旅游与商贸融合是常熟发展旅游的一大特色。上世纪80年代,常熟顺应农民搞流通、办市场的创举,建成全国最大的服装服饰批发市场—中国常熟服装城,走出了一条“市场带动产业、产业提升市场”的“富民之路”。作为中国著名全国最大的服装生产和交易基地,常熟的决策者认为,通过包装,注入旅游相关元素,同样可以成为一个叫得响的旅游产品。经过两年的努力,他们又成功地把它打造成全国第三家、江苏首家国家4a级购物旅游区———常熟服装城。
在服装城街区,到处可见“购物天堂,服装海洋”的广告语。“占地37平方公里的服装城,常驻客商有28万多家,每天来做生意的客商有20多万人次,年销售额达580亿元。”我们昨天已经参观了“中国男装中心”、“中国童装中心”、“中国女装中心”等众多服装专业市场,各类服饰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商城内有200多只省级以上知名商标、5000多个知名品牌,总代理、总经销和专卖店有1000多家。为开展购物游,服装城编制了景区导览图、配套建设了游客接待中心,推出“购物旅游节”等活动,吸引了大批旅行社组团前来购物。
常熟积极推进旅游与工业、新农村建设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蒋巷村生态园、波司登、梦兰、隆力奇等工业游、乡村游方兴未艾。其中,蒋巷村无疑最具代表性。
蒋巷村只有186户、800多人口,但去年全村社会总产值超过10亿元,村民人均收入超过15万元。游人可以乘电瓶车参观这个占地4500亩的花园式村庄,村里的图书馆、科普馆、农业展览馆和三星级旅游宾馆一应俱全,并建有一座投资1900万元的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中心大楼。
蒋巷村当年一穷二白,经过“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三部曲,现在已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并通过了中国特色旅游名村和中国农业公园、江苏省十大乡村旅游精品单位等考核验收。今年以来,蒋巷村接待国内外游客近5万人次,旅游收入近500万元。
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城市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有力地提升了城市品位。
打造“江南商都、文化名城、旅游胜地”,把旅游业建成当地群众喜爱、外地游客欢迎的和谐产业、惠民产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