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海十三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52章 东江镇投降鞑子!,刺明,拉丁海十三郎,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452章东江镇投降鞑子!
“不错!”
“要继续鼓励垦荒!”
“今年九月要播种更多的面积!”
面对这样巨额的数字,张准同样感觉兴奋。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啊!随着战事的不断蔓延,整个明国的粮食产量,都会越来越低,粮食的价格会越来越高,流通也越来越困难。尤其是大明的北方地区,粮食会越来越紧缺。届时,粮食就是巨大的战略武器,可以发挥难以想象的作用。
单单是一个灵山卫,就出产了这么多的粮食,莱州府有九个县,要是每个县的潜能都可以充分挖掘出来,粮食产能还可以继续提升。目前的小麦、水稻亩产量,都是只有三百斤出头,应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离开灵山卫以后,张准到夏河寨前所、鳌山城、雄崖所等地继续视察夏收。这些地方的冬小麦,同样获得了丰收。不过,他们只是适当的征税而已,张准获得的粮食收入,远远没有灵山卫多。总共是四十万亩左右的田地,每亩征收四十斤的赋税,也就是一千六百万斤,和灵山卫的收入,相差得太多。当然,有总要比没有好。
由于各地的粮食,都获得了大丰收,莱州府境内的粮食价格,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外来的人口,可以用更少的金钱买到更多的粮食。这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过来投奔。大嵩卫、靖海卫,乃是更加遥远的成山卫、威海卫、安东卫都有人前来投靠。
高弘图感觉也非常的畅快。他庆幸自己没有看错张准,没有跟错人。崇祯二年鞑子入寇的时候,兵部因为手里没有粮,结果不得不将山西前来的勤王军队,胡乱的调来调去的,最终导致了山西巡抚耿如杞、山西总兵张鸿功的被杀。对于这件事,高弘图始终是耿耿于怀的。造成这件事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朝廷手里没粮。
因此,高弘图一直都很注意农业生产。但是,他没有想到,张准比他更加的注意。这一切的成果,都是在他到来之前,张准一个人依靠自己的智慧操办的。灵山卫的的大农庄模式,也是张准搞出来的。
有了这么多的粮食,高弘图感觉自己的信心,要增加了不少。民以食为天,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只要莱州府保持这样的发展势头,在未来的乱世中,分一杯羹,是完全有可能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张准在不知不觉间,已经走上了这样的发展路子。
六月中旬,张准召集生夏宗的所有成员召开会议,进一步强化粮食归仓的工作。张准要求,从现在开始,要严格控制粮食流出莱州府。粮食可以在莱州府内部自由流通,但是不得流出去,否则,将予以严惩。将粮食贩卖到莱州府之外,必须由专门的人员,专门的机构,并且获得张准的批准以后,才能实施。
在会议以后,张准和高弘图有几天的时间,好好的商谈一下莱州府未来的发展规划。现在的莱州府,暂时没有战事,正好抓紧一切的时间,进行大生产。高弘图对灵山卫的大农庄模式,是非常的感兴趣,有意思继续推广。他的目光,落在靖海卫、成山卫、威海卫等地。
靖海卫、成山卫、威海卫三卫,因为濒临海岸,主要是以军户为主,民户的数量非常少。同时,由于大量的军户逃亡,三卫残存的军户,数量很少。要是实行分田分地的话,人力肯定不足。当地的军户也没有那么多的生产工具。要是推行大农庄的生产模式,相信当地的军户比较容易接受,虎贲军也可以获取巨额的粮食仓存。
高弘图估计,只要有四个卫推行大农庄的生产模式,所提取的粮食,足可以支撑二十万的军队。这对于虎贲军的未来发展,是非常关键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当然,这一切,都要在张准控制了登州府以后再说。
江南输入的玉米、红薯、土豆等,尽管产量不是很高,胜在适应能力很强,只要是有土壤的地方都可以种植,又可以和水稻、冬小麦轮茬,增加土地的利用效率,还有土壤的肥力。因此,在冬小麦收割以后,张准要求各地,都抓紧时间,轮种一茬玉米。哪怕每亩地只有一两百斤左右的产量,也要比没有好。
对于很多穷人来说,玉米、土豆、红薯就是救命粮。同时,玉米、土豆、红薯等作物的产量增加,有利于民众饲养更多的家禽、家畜,增加市场的供应,丰富民众的生活。
“温体仁这次是难过了。”
在谈话的最后,高弘图非常愉悦的说道。
在过去的两个月,内阁首辅的日子,的确不好过。吴宗达的致仕,就是这种不好过的集中体现。吴宗达一直都是温体仁的死党,是他在内阁中的最强有力的支持者。现在,吴宗达承受不住压力,不得不致仕了,温体仁在内阁中的力量,就要削弱不少。温体仁在内阁中一手遮天的局面,被改变了。
大明朝各地的情况,依然是不容乐观。甚至,是越来越严重了。陕西的乱民,依然在汉水流域继续折腾。本来朝廷要将陕西乱军全部消灭在河南地区的计划,已经完全破产。洪承畴急匆匆的从陕西赶到河南,杀了一些乱军,却是于事无补。因为,乱军又采取了最拿手的游动作战的方略,撒开脚丫就跑,还是分好几路跑。他们有的北上陕西,有的西进西川,还有的南下湖广。官军在后面疲于奔命,痛苦不堪。
崇祯八年四月,总督洪承畴至汝州,令总兵邓玘戍守樊城,防汉江。邓玘不善驭军,多克饷,军心不附。四月二十六日,其部将王允成以克饷聚兵鼓噪,杀邓玘二仆。邓玘惧,登楼越墙,误堕火巷,被焚死。慌慌张张的,居然不明不白的死了一个总兵官,官兵的士气更加的低落。
山东的地面,同样让温体仁抓破脑袋。张准尚没有解决,又出来一个闻香教。在朝廷的眼里,闻香教的危害要比张准更甚。为此,他不得不三令五申,要东江镇和登莱巡抚,尽快联手出击,将闻香教迅速的清剿干净,否则,着有司追究责任。
但是,登州府的明军和闻香教在登州府各地混战,始终未能占据上风。因为张准的存在,官兵再也不能从多个方向合围闻香教,只能是正面推进。结果,面对潮水一般的闻香教教徒,明军自己也是筋疲力尽,苦不堪言。
最终,还是闻香教略微占据了上风,战线逐渐的向登州城推移。要是朝廷没有强有力的援手,登州府的明军,被闻香教打败,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不过闻香教想要攻克登州城,只怕也不容易。张准已经在计算什么时候出兵干涉最合适了。
“大人,有紧急情报。”
说话间,情报司的人急匆匆的进来,递给张准一份情报。
张准接过情报一看,下意识的说道:“糟糕!”
高弘图凛然说道:“发生了什么事?”
张准随手将情报递给他。
高弘图看过以后,有些疑惑的说道:“尚可喜要反正?这是好事啊!”
原来,情报说,尚可喜和东江镇总兵官沈世奎取得联系,试图脱离鞑子,重新归顺大明朝,只要朝廷赦免他的罪责。沈世奎已经答应和尚可喜会面,接受他反正。说起来,沈世奎和尚可喜两个人的关系,其实还是很密切的。在投靠了毛文龙以后,尚可喜被赐名毛永喜,被毛文龙收为义子,而沈世奎则是毛文龙的岳父。
可以说,整个东江镇内部,几乎每个人都和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人有密切的联系,即使是三人投靠了鞑子以后,这千丝万缕的关系,也一直没有斩断。在东江镇内部,在官兵私底下,甚至不觉得孔有德等人投靠鞑子有什么不对,因为,他们也是被逼的。要是不投靠鞑子,等待他们的,一定是死路一条。因此,沈世奎一直想为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人开脱罪名。
张准皱眉说道:“只怕未必如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