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辜的虫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一十八章 过渡,回明,无辜的虫子,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朱允炆说完要编撰《洪武大典》之语后,未抬头,就觉得老朱的目光在自己身上巡视了几个来回,心知老朱肯定在疑心自己的真正目的,而杨蝶为自己出这个主意也正是他原先所想,不过略有私心的想到时自己登基后,用来弘扬自己政绩的工具,现在无奈使用起来,无非有些讨好朱元璋的意思,而其中更深的含义,就是告诉老皇帝说:放手吧,孙儿替你完成洪武之治的名声。
一方面对民间的人才进行再次发掘,以便于今后的文化改革。另一方面提倡文教、振兴学术,加以怀柔。编撰群书可以把大批知识分子置于朝廷的直接控制下,埋头于断简陈编之中,可以使他们钳口不言,无暇多问政事。同时,这样可以增加老朱的使命感,鼓励朱元璋把自己的“文治”也推到远超汉、唐的高峰。因此,用一部“序百王之传,总历代之典”的一统之制作来标榜的盛世,显得非常必要。
朱允炆心里不安,但是却不相信老朱看不出来一点对于洪武之治的好处来,吃定了朱元璋就算是看出自己不想其在插手政事的目的,也不舍得放下这块蛋糕。
坤宁宫的花厅内一片宁静,除了朱元璋、朱允炆和李贤妃外,随侍的值守太监皆跪伏于一侧,地上一片狼藉,但是没有得到皇上的允许,也没有人敢去收拾。
“你去吧,该怎么做,朕一概照准就是……。”朱元璋叹了一口气,摇摇头,转身向李贤妃挥挥手,而后者则会意的吩咐太监赶快收拾残局,然后重新布置膳食。
朱允炆默然,伏地叩头请安后,正要出门,被朱元璋叫住。说:“身为帝王,为达成目的,尽量多用阳谋。否则久之于帝王之道不符,必会损伤王者之气,此言慎记。”
又行礼拜别,朱允炆干脆不再多言。来个默认心事,遂告辞而去。
过了几天,奉天殿上,朱允炆突然宣召,宣皇上谕旨:“天下古今事物。散载诸书,篇帙浩穰,不易检阅,朕欲悉采各书所载事物,类聚之而统之以韵,庶几考索之便,如探囊取物耳……尔等其如朕意,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正式下达了修书的敕命。要求非常清楚:一是全,采摘书契以来的百家之书;二是大,备辑为一书,不厌浩繁。
召六艺书院学政方孝孺进京为翰林侍读学士,调翰林待诏解缙为翰林侍读学士,两人共同总裁《洪武大典》筹备事宜。调刘三吾入主《大明周报》,主编辑之责。
奉皇上圣谕。召诸王府长史王景等28人为副总裁,简中外官及四方宿儒有文学者充纂修。缮写三千人。大典编纂时首先采用皇家图书馆文渊阁的藏书,同时又派人分赴各地采购图书,共集中了经、史、子、集、释藏、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各类图书七、八千种,按《洪武正韵》将所辑图书,一字不易,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编入。
一时之间,全国震动,这是继殿下编撰《大明百农》后的又一个大的举动,不过原来的百农,只是牵涉民事,很多士子文人都没有将其放在心上,而这次,皇太孙说是宣皇上谕旨,但也是弘扬文治的一种体现。
并在诏书上说明,但凡携家中珍藏孤本入京师朝见的,所贡文献,经过核实价值后,朝廷会给予一定赏赐,或者是恩准参与编修事宜,言下之意,不用科举,光是进献一途,也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终南捷径。
半个月后,朱允炆想要达到的效果终于出现了,京师之中,诸官除了忙于政事,其余闲暇时间基本上都被络络不绝来自于四方的拜访人群所缠绕,无非都是一些通过这种门路,或者是门生故友、或者是家乡亲人推荐而来,携带着各种文献请起鉴定后好面呈太孙殿下。
百官不胜其烦,纷纷往东宫诉苦,朱允炆也感觉到不是办法,于是在鸡鸣山国子监附近腾出一片空地,筑楼为馆,名曰百川,取自海纳百川之意,百川馆的成立,大为减轻了官员们的压力,不过,由于人手问题,朱允炆不愿增加朝廷压力,遂命各部司副职轮流值守,排出班次报于朝廷备案,然后按照其尽心程度给予赏赐。
诸事皆定,渐渐步入了正规,在朱允炆的授意下,方孝孺协同解缙和二十八人的副总裁,每隔三日,选定两人入宫向皇上汇报收编事宜,顺便陪着朱元璋说话解闷,以免空闲下来的老朱心生杂念。
最奇怪的就是,宫中那些诸王埋伏的人手,都不约而同的保持了沉默,任是杨蝶排出的人手怎么试探和监视,都看不到丝毫异动的表现,恐怕要不是老朱那日雨后的突然发威,连郑和的身份也不会暴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