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辜的虫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百一十九章 三浦之乱,回明,无辜的虫子,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中,在化学史上炎黄子孙是成果辉煌、业绩闪烁的,没有了通古斯人入关,没有了中华被入侵的耻辱,当然也就没有文化断层的现象。当然也不会有另一个时空的向西方学习。
朱允炆之前也没有了解到,其实中华民族的创造力是这么伟大,抛出门户、出身之见,其实在化学中也不像自己想当然那么落后。在召见锦衣卫军备局成员时,他已经了解到,其实早在西汉时,刘安在他的《淮南子》中写到:“老槐生火,久血为磷。”这句话实质说的是磷的自燃现象。刘安在西汉时能发现这一现象,说明他对磷有所了解。而比西方德国的布朗特是在尿中发现磷的早了一千多年。
然后东汉时的魏伯阳、晋朝的葛洪、南北朝的陶弘景等都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出了很丰富的化学知识,不过之前都被作为炼丹之用,因为这些在儒家眼里始终是旁门左道,上不得台面,在利用不正当的基础上,甚至还会得到当政者的禁止,所以造成了这些学说始终在民间游走。
从为了编撰《洪武大典》所收集的那堆积如山的文献中,朱允炆命令有司筛选,又知道了唐朝的炼丹家马和,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氧气的人。马和写的一本书叫做《平龙认》,书中谈到:空气的成分复杂,主要由阳气和阴气组成,其中的阳气比阴气多得多……马和还进一步指出:阴气还存在于青石(氧化物)、火硝(硝酸盐)等物质中。如果用火加热它们,阴气就会放出。他认为水中也有大量阴气,不过常难把它取出来。这种学说同样比西方早了一千多年。
而火药不是宋朝的产物,孙思邈最早记录了************。他写的《丹经内伏硫磺法》对************就有记载,不过是在宋朝发扬光大的。
“石油”这个这个词朱允炆在另一个时空是绝对不会忘记,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竟然是沈括在《梦溪笔谈》这本书中最早记载了石油的用途,并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沈括第一个提出了“石油”这个科学的命名的。
这一切都让朱允炆对于大明的发展充满了希望,但是在看完焦石献上的铜壳子弹时,还是忍不住的为他们喝彩,当初他只不过是随手画了一个大概。因为他对于子弹的了解,也只是限于网上的图片,但没有想到所造出的东西已经超出了自己的想象。
这已经是现代子弹的基本雏形了。当然,威力限于火药的成分没有增加多少,而朱允炆更多的也是给他们灌输的是霰弹枪的概念,在无法短时间内解决射程问题的情况下。只追求射击速度。
在这种情况下,初步成枪基本上在十四斤左右,枪身较长近四尺,有较大口径和粗大的枪管,这种枪不需要膛线。因为大明现在还没有这种工艺,所以较为简单,在焦石等军备局的琢磨下,接受皇上的建议,暂时定为手动转轮式的连发装置。
所谓手动转轮,一次性可以装填八枚子弹,间隙有卡槽,每发一枪用手转动至下一个卡槽。即可以再次开枪。就算是遇到了哑弹也没有关系,转到下一个卡槽即可。
射程大约一百步,准确度不高,但是由于是霰弹枪,所以也不需要准确度,这个重量若是骑兵或者步兵成群的拿着做集团冲锋用。那场面是极为恐怖的。
缺点就是枪膛内容易被污染,盖因火药杂质太多的缘故。每打三轮必须要用通条擦拭枪膛,否则就会有炸膛的现象发生。而且枪身由于所用材质的原因,现在炼钢的工艺还不完善,是将生铁和熟铁按一定比例配合冶锻的方法,以调节铁中的含碳量的灌钢冶炼工艺。故枪管的硬度需要加强,不过军备局已经暂时解决了这个问题,将枪管换成活动的,一旦连发到一定程度后,可以等冷却后将枪管栽下,换上新的枪管使用。
虽然是一个笨办法,但无疑是最有效的。还有一个就是火药爆发造成的热量,会烫伤转轮时的手,朱允炆试过,至大一枪就有灼热感,这个问题在大家的讨论下也很快的被解决了,那就是手柄,虽然有些不伦不类,朱允炆越看越像大号的歪把卡宾枪。不过总算是没有白来一趟。
剩下的问题,比如说火药改良和往半自动霰弹枪上发展,但是已经不妨碍大局了。更令朱允炆感到满意的是,由于现在初期成枪子弹比较粗,所以通条也相对要粗很多,军备局彻底改变了枪膛通条的形状,平时有子弹时藏于枪柄之内,无子弹时刻拿出拧在枪管上,作为长枪使用,可作拼杀。
看完并演练之后,朱允炆毫不犹豫的就封了焦石侯爵,为武备侯。军备局成员一律封赏不吝。紧接着布置了关于制式生产的任务。意思就是把枪支分解,交给不同的作坊按照既定的规格规模化生产,为了保证产量,甚至可以在奏请之后,将部分零件交与民间制作,由朝廷负责购买,比如说枪支的木柄和通条等等。
不过必须由军备局组装完成,子弹的制造也只能通过军备局内的作坊完成,泄密者形同叛国,这是灭九族的大罪,朱允炆可不像为他人做嫁衣裳,就好像另一个时空说的那样,中国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对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乃至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起了催产作用。马克思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
而这一切,都会被朱允炆拿来开拓大中华民族的疆土。
做完了这一切,朱允炆才放下心来,按照锦衣卫军备局的承诺,如果按照制式化的生产,在年底至少可以生产八千到一万只新式霰弹枪,子弹到达十万发以上。如果在努努力的话,朱允炆想,这可能是送给帖木儿最好的礼物吧。
————————————皇帝的分界线————————————
朱棣终于主动向日本的足利幕府伸出了友谊之手,却遭到了一个不软不硬的钉子。因为足利幕府时期,倭国内部的矛盾因为大明的压迫而暂时缓和,但依旧隐藏着很多隐患。从中国学去的儒家文化,使他们遵循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在幕府和大内家族双方的磨合中,双方刻意的保持着戒备。
比如说将水师集结在一起。却分成两个阵营,说的是守望相助,但实际上是害怕擦枪走火的事情发生,而在日本本土,陆军依然阵垒分明。相互守护着自己的领地。不允许有人染指,在这个时候,老奸巨猾的足利义满不顾儿子足利义持的反对,首先提供了大量的粮草给大内氏的水军,但对于其陆军,却是一拖再拖,不做任何承诺。
因此并不算是十分愉快,正如足利义满不敢踏足九州一样。大内盛见也绝对不会走进京都范围之内。防止被对方吞并。
在这种情况下,朱棣提出两个建议,第一,日本、琉球暂时不发展陆地力量,全力发展水军,以应对大明水师。而在辽东,朱棣则会尽量拖累大明军力。使大明水陆不能同时发展。第二,向日本借兵。公认的日本忍者和武士的凶狠,所以朱棣希望日本能够集中国内优势的力量依旧向大明沿海展开滋扰。
说一句实话,这两个建议,无论是哪个执政者都不会答应,何况日本本土两个家族正在对垒,不发展陆军,万一对方藏私,自己随时可以被吞没,更不要说将精锐派去大明演好掠夺了,钱是很重要,但是权力更重要。
无论是足利义满还是大内盛见、今川了俊都不会允许这种事情的发生,所以婉言谢绝了朱棣的请求,日本和李芳远结盟是有目的,但是对于朱棣,始终因为其是大明皇子的身份,有些耿耿于怀。
更何况,日本有自己的计划,李芳远在中间也担当着重要的角色,这一日,方明谦登陆来到光州,直接面见李芳远,准备向其质询关于在朝鲜境内发现朱高炽踪迹的事情。
为了防止不测,方明谦当然是全副武装,并带领了八百名水军将士随行,小心警惕着,来到了广州朝鲜王临时行宫,却发现那里上下一片混乱。
经过通传,见到了李芳远,对方的神色也是有些惊惶,就连接待这个天朝上将,也有些心不在焉,追问之下,李芳远才扭扭捏捏的说出实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